第八百六十七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 (1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百六十七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 (1 / 5)
        公元1558年,明朝人唐顺之编纂的《武编》一书中,详细记载了一种“水底雷”的构造和布设方法,用于打击当时侵扰中国沿海的倭寇。

        这是最早的人工控制、机械击发的锚雷,它用木箱作雷壳,油灰粘缝、将黑火药装在里面,其击发装置用一根长绳索不结,由人拉火引爆。

        木箱下甩一塞瓦斯托波尔绳索坠有3个铁锚,控制雷体在水中的深度。

        公元1590年,中国又发明了最早的漂雷──以燃香为定时引信的“水底龙王炮”。九年之后,中国的王鸣鹤发明以绳索为碰线的“水底鸣雷”。

        公元1621年,又将“水底龙王炮”和“水底鸣雷”改进为为碰线引信的触发漂雷,并多次在海战中毁伤敌船。

        欧美直到十八世纪,才开始在实战中使用水雷。北美独立战争中,北美人为攻击停泊在费城特拉瓦河口的英国军舰,于1778年1月7日,把火药和机械击引信装在啤酒桶里制成水雷,顺流漂下。

        当时虽然没有碰上军舰,但在被英军水兵捞起时突然爆炸,炸死伤了一些人,史称“桶战争”。

        十九世纪中期,俄国人B·C·亚图比发明了电解液触发锚雷,在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沙皇俄国曾将这种触发锚雷应用于港湾防御战中。

        此后各型水雷不断地被研制和改进,并广泛使用,在美国南北战争和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水雷战果颇佳。

        从此各国更加重视水雷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紧研究和制造各种水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双方共布设各型水雷31万枚,共击沉水面舰艇148艘,击沉潜艇54艘,击沉商船586艘,总计122万吨。

        在现代海战中,水雷更是不可缺少的武器,一枚所费无几的老式水雷,就足以致一艘造价数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现代化军舰于死地。

        地中海舰队此番布置在直布罗陀海域的,正是欧阳朔带来的触发式“水底龙王炮”和“水底鸣雷”,足足有上千枚,将战备署的库存都搬空了。

        水雷制造技术跟明朝火器制造技术一脉相承,经七号研究所改进之后,爆炸威力更大,触发越灵敏,布置在海面上也更加隐秘。

        此等秘密武器山海城一直秘而不宣,一则研发出来之后,大夏王朝并未有什么大规模的海战;二则也是出于保密的需要,作为一种战略武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