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十一章. 港口国 (4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七十一章. 港口国 (4 / 5)
        “莫玖病逝,其子莫天赐接任河仙镇都督,?天赐,又名?琮,其母是裴氏廪,为越南人。1700年,?天赐出生于隆棋,他自幼懂事,得体大方,据传,?天赐出生时有金身佛像从湖中涌出,被视为圣贤降诞的预兆。怪力乱神之说在**最为流行,人们认为莫氏有神力庇护,投奔者络绎不绝,得到港口国民众的支持,曾“奉表诣阙奏陈”,被?玖任命为出使广南国的使节。”

        “他继位后进一步建设河仙,使河仙外贸更加发展,经济更为繁荣。分设文武衙属,拣补军兵,建公署,起城堡,使港口国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1736年农历二月,被广南国阮主封为河仙总兵,赐给印绶官服,并加以钦差都督、琮德侯的勋衔。”

        自莫玖时代以来,河仙对真腊、广南左右逢迎,但是始终保持自治。?天赐执政,确立对广南国三年一贡的藩臣之礼,同时仍向真腊缴纳少量贡赋,为河仙争取安定的外部环境。不过,随着真腊日益衰颓,?天赐越发向广南倾斜。真腊王愤恨?氏占地为王,终于在1739年发兵攻打河仙。

        怎奈真腊连河仙这样的城邦小国也无力制服,被?天赐打得一败涂地。经此一役,真腊只能放弃对河仙的领土要求。港口国取胜,并从此正式脱离柬埔寨。?天赐在抵抗真腊的战争中打响名堂,河仙政权的地位也就有所提升,成为广南与真腊之间的缓冲国。

        真腊因同室操戈的夺位斗争,陷入旷日持久的内乱。暹罗与广南扶植各自的代理人,间接或直接地参战。河仙并未介入战争,反而因为战时外交斡旋而获利。1747年,柬埔寨宫廷内乱,继而蔓延成长达数年的的内战,此间,大量的难民及王室成员逃亡到港口国,?天赐加以援助,并“大发储积赈济”,流民没有不感恩戴德的。

        柬埔寨王族昭?尊逃到港口国,请求?天赐代为上奏广南求援。1757年,?天赐又带兵进入柬埔寨,护送昭?尊回国并助其夺得柬埔寨的王位,拥立乌迭二世为柬埔寨国王,乌迭二世为答谢?天赐,将香澳――柬埔寨西哈努克市、芹渤――柬埔寨贡布、柴末――柬埔寨BanteayMeas、真森――柬埔寨茶胶省南部、宁琼――左江城江左岸PrekPatasy河畔,五州割让给港口国。

        另外,?天赐又开拓了柬埔寨的龙川――越南金瓯、坚江――越南沥架、镇江――越南芹苴、镇彝等地,并设置官属。此时,港口国的疆域达到最大,西达今柬埔寨磅逊湾,东到湄公河河口,北至湄公河三角洲,南达今越南金瓯角。港口国进入鼎盛时期。

        ?天赐时代,河仙物阜民丰,精练镇兵数万,令邻国不敢小觑。?天赐建起长500米宽100米的木城,在城内兴建中式宫殿,建立了文庙与学校讲授诗书经典,设置“招英阁”招募贤士猛将,规模虽小而五脏俱全,颇有南面称孤的味道。

        港口国因是中国明朝遗臣建立的,所以与明朝的文化风俗有许多相似之处。港口国对中国士人积极招揽,据记载,港口国“厚币以招贤才,向清朝及诸海表俊杰之士,闻风来会焉,东南文教肇兴自公始”。

        ?天赐自己就在汉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比如他的诗歌就写得很好,他还让中国士人进行学术大会,编修著作,写诗作词。?天赐在港口国推行汉法,在礼制上“制衣服冠帽”,“宫室婚姻吉凶之制,略与中国同”,又在当地“建文庙”、“兴学校”,让当地人民按照汉俗生活,这些政策也很奏效,渐渐地,港口国也是“德洽化行,人多美行,女幽习贞”,汉族的文化风俗非常的盛行,所以有人将港口国称为“海上明朝”。

        不过,相对于暹罗,港口国仍然较弱,几次与暹罗作战都失败了。1767年,缅甸雍籍牙王朝攻陷暹罗国都,暹罗阿瑜陀耶大城王朝灭亡。暹罗王子昭翠逃入河仙请求?天赐帮助他们复国。

        暹罗沦亡不久,华裔郑信起兵驱逐缅军,建立吞里武王朝,为了消灭大城王族,郑信要求?天赐交出流亡的王族。?天赐有心助昭翠复国,便派水师对曼谷水域窥探虚实,不料遭遇飓风,无奈返回。其后,港口国与暹罗关系趋于紧张。

        1769年,?天赐命大将陈文方率兵5万讨伐暹罗,因水土不服瘟疫导致损兵折将4万人仓促撤回。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