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百四十八章. 锋芒 (2 / 6)
“护航……嗯……苦力船……”
“嗯……澳门的“招工馆”、“猪仔行”,澳门人称之为“巴拉坑”,葡语的译音,围栏的意思。其实就是收买、关押和转卖苦力的转运站,猪仔馆受澳葡官员直接操纵,并得到各国领事的庇护,高墙铁栅,警卫森严。”
“噢?”
“猪仔馆多雇佣大批流氓打手对付苦力反抗。其中还豢养着一批盗匪,散布于珠江三角洲以及江、浙、闽、粤沿海地带,甚至深入到湖北、湖南等内地,以各种各样的野蛮方法将乡民诱骗绑架到澳门猪仔馆。有的以介绍职业为名;有的以“游博”、“货财”或吃喝玩乐为诱饵,拐骗村民;有的采用下**、讹诈索欠等卑劣手段;有的居然乘人不觉,用棍击颈背,使人昏迷倒地,即系缚手足,用船载出,髡钳械梏,转贩他国。除了农民、渔民,还有教书先生和学生。另外,女人孩子也是苦力贸易的对象。”
“大量无辜的平民百姓遭拐骗为苦力后,被囚禁在澳门大三巴街、华旺街、白马巷、海湾街、善静路和沙兰仔等地的猪仔馆里,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先就被剥掉衣服,在身上打上或涂上运往何处的记号,受尽虐待和污辱……”
“大三巴街、华旺街、白马巷……海湾街……”低头在地图上找着。“嗯,你接着说。”
“唉,那些苦力受到的残酷折磨是骇人听闻的。动辄被施以酷刑,常有苦力被鞭挞至死。我听一位华工说过:猪仔行甚深,凡打人时,恐其大声呼喊,外人闻知,猪仔头乱打锣鼓,烧爆竹,以掩人耳目。故虽打死,亦无人知。苦力走投无路,寻死上吊的不计其数。一个猪仔馆有时一天就有十多个苦力不堪虐待自杀身亡。苦力若逃跑,抓回来即被鞭挞至死,或者就地枪杀。这些自杀、被杀者在未上船出洋前,便惨死在澳门,尸体被抛弃在街头。在澳门街上,见到**的华工猪仔,太正常了。”
“我看过一个留美学生写的,……当一八五五年予初归国时,甫抵澳门第一遇见之事,即为无数华工以辫相连,接成一串,牵往囚室。其一种奴隶牛马之惨状,及今思之,犹为酸鼻。”贺公子说道:“现在的澳门必然更甚于此。”
“清廷对华工被掠卖出国是听之任之,更不顾出国华工的死活,甚至对华工私自出洋,说他们:是敝国的坏人,死了不要紧。华工在国外受虐待致死,则说: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何老拔声音越来越高。
“好吧,他们不管,我们管。”贺公子脑门上隐隐有青筋浮现。
“1859年,两广总督劳崇光和广东巡抚柏贵就擅自与英国巴夏礼制订《招工章程》,允许在广州及广东各海口设招工公所,公开招工。次年,清政腐在《北京条约》中承认英、法在华的招工权利。1864年,清朝廷同西班牙签订《天津条约》,准许在华招工。同年,清廷又与英法公使三方签署了《在华招工章程条约二十二条》。结果是,澳门需要从事苦力贸易以摆脱困境,而中国方面又保证了此项苦力的来源,澳门的苦力贸易不迅速兴旺起来才怪,其收入也成了澳门财政的主要收入,澳门经济也有了转机。根据瑞修神甫统计,澳门政腐当时通过苦力贸易,每年约有20万银元的收入。这笔收入相当于1845年澳葡海关税收总额的5倍。”
“奶奶的。”这些事,贺总督大略也知道些,但是有何老拔一说,还是很让人吃惊。
“我们签的协定,倒是抢下了不少人。但是那只是一部分,还是叫澳门挣了一大笔。1865年,澳门“猪仔馆”从10年前5家增至10家,苦力价格每名也从8元增至三40元。从澳门运出的苦力2万人,其中运往古巴船43只,苦力15000人以上。今年澳门“猪仔馆”准备开业和已经开业的就有30家,每名苦力价提高到60――80澳门元,估计从澳门运往古巴、秘鲁苦力也会在15000左右。”
“你看,如果我们向澳门问罪,英国会怎样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