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九十三章. 电电报电缆 (2 / 3)
现在财长最怕见到工业局和设计局的人和报告,他们一来,除了要钱没别的事。水力发电又来了,这电报局的投入已经看不到边了,电线杆架了一根又一根,电线成百上千米的往上搭,离见着钱还不知要多少天。这不!刘玉振又带走了50万,这事儿连江四水都瞒着呢,他要知道把炮台后续的钱拨出去了50万,还不打上门来。
不过,陈雨霖就是脸难看,眼睛尖。但只要他看不出毛病的项目,要多少钱有多少钱,他这个兰芳财神爷,可就是南洋中兴、工业起跑的中坚。
说道电报,叶根生和陈雨霖都是又爱又恨,快,真是快,坤甸港口刚出的事儿,转眼东万律就知道了,这要在以往,鞋都跑飞了,也还看不见东万律的城门栅栏呢;可钱也一分都能不含糊,电报机电线电线杆,做实验的时候不觉得,一出坤甸,那钱就呼呼地涨上去了。
1843年美国国会通过提案,由政府资助3万美元架设一条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的试验性电报线路,长度为**公里。第二年线路建成并成功地投入使用。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拍发了有名的电文“这是上帝创造的”,从而胜利完成了这条线路的重大试验。由于莫尔斯电报机的成功,美国政府用10万美元买下了这项发明。从此莫尔斯电报机和电讯号码便被各国普遍采用。
随后,电报的发展速度几乎让人应接不暇。1845年伦敦与高士堡之间的电报开始对公众开放;1847年纽约与波士顿之间,纽约与布法罗、多伦多之间,纽约与蒙特利尔之间,费城与彼得斯堡之间的有线电报线路都已建成;1851年莫尔斯电报系统开始应用到铁路线上;1855年,美国人休兹发明印刷电报机,使通报速度提高到每分钟250―300个字;1858年英国的惠斯通发明了自动发报机,第二年又将莫尔斯符号的穿孔纸带用于发报机,使发报速度提高到每分钟500个字;法国电报服务公司的职员博德发明五单位电码,成功地实现了多路电传打字电报系统,可在一条线路上同时拍发5种电文;1852年起法莫尔开始了在一条线路上利用继电器从相反两个方向同时通讯的试验;到1858年美国人斯蒂安斯的二路通讯试验成功;斯达克自1855年又开始进行同时同向的四路通讯研究;直到1874年由爱迪生完成这项发明。至此,多路通讯技术亦取得可喜的成功。
短程电报成功之后,很快便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手段。随着垄断资本的发展,为了沟通海洋两岸、大洋两岸的信息,敷设海底电缆遂形成了一般热潮。1850年,海底电缆穿越英吉利海峡。1852年,伦敦与巴黎间的有线电讯开通。随后英吉利与爱尔兰、德国间的海底有线电报线路也开辟成功。1854―1855年,敷设了贯穿地中侮和黑海的海底电缆,就是通过这条电缆,英、法和土耳其三国之间进行联系,指挥其军队围攻俄国的塞瓦斯托波尔城。
1854年,一项真正的壮举――跨越大西洋的超长距离海底电报电缆的敷设工作开始进行。美国造纸业巨头菲尔德出面筹办敷设大西洋底电缆的浩大工程,耗资达300万美元。1857年,动用4条船进行敷设,1858年敷设成功,但半个月之后,由于当时使用电压过高,致使电缆绝缘破坏而告失败。1865年继续敷设,亦无结果。
虽然菲尔德从未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但是他却有着卓越的见误用和胆略去把一项十九世纪的科学成就引人注目地加以技术应用。这项技术应和即使在现在,也只有靠政府的资助才能完成,而个人是不敢问津的。为了实现敷设一条大西洋海底电缆这一既定目标,十三年来,菲尔德花掉了经营纸张生意所赚来的全部资财,忍受了一个又一个灾难性的打击。在这项工程中,菲尔德提供资金和设备,莫里和开尔文则分别在海洋学和电学方面进行技术指导。
历史上的1866年7月27日,大功告成,菲尔德的愿望终于实现。大西洋两岸的北美洲与欧洲之间的电报通信开通,建立了东半球与美洲之间直接的通讯联络。而菲尔德为此所得到的报偿只是一枚金质奖章和美国国会作出的一次感谢表决。后来,菲尔德又着手在纽约市内建造高架铁路。这条铁路造价高昂,加上某些金融资本家从中牟取暴利,菲尔德再次破产。他最后穷困而死。
现在正是第二次敷设失败后的时期,菲尔德已经损失惨重,资金来源枯竭,整个社会对于这一伟大计划嗤之以鼻。就在菲尔德已经准备孤注一掷的时候,他收到了来自兰芳美国办事处的来信。不但对于他的项目极端赞许,而且提出一个可行的计划。
兴奋至极的菲尔德马上和兰芳特派专员会面,就电缆工程洽商。刘玉振和伍家在美国聘请的工程顾问,以及美国办事处的人员,仔细研究了菲尔德的工程计划和实施细节。最后议定,由兰芳、伍家的一个美国公司还有菲尔德公司,联合注册国际电信公司,三方共同完成海底电缆的敷设,并经营日后的电报业务,当然还有后来的电话啦。
一心完成壮举的菲尔德接受了兰、伍两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4条配备精良的电缆敷设船开始第三次敷设。
由技术人员和美国办事处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刘玉振带着随员离开美国,赶赴巴黎,应邀参加国际电报联盟签约仪式。
出现仅十年之后,电报便成为一项服务大众的业务。然而当时还没有跨国电报线路,因为各国使用的制式不同,电文需要誊写、翻译并送交到边境口岸,再经邻国的电报网络转发。但这种体制迟缓笨拙,许多国家最终决定制定有助于实现各国网络互连的方案。由于这种方案是国家出面、各管一段,建设电报链路通常需要分别达成多项协议。为简化程序,各国开始制定双边或区域性协议,因此到18**年,已有多项区域性公约付诸实施。
20个欧洲国家联手制定了一项国际互连框架协议。制定出促进国际互连的设备标准化通用条例,通过了适用于所有国家的统一操作守则,并确定了通用的国际资费和结算规则。作为亚洲对于电报事业热衷的推行者,南洋联邦指示美国办事处努力争取获得一席之地。
终于,在1865年5月17日,20个欧洲创始成员接受了一个亚洲国家的加入,并经过两个半月的艰苦磋商,在巴黎签署了第一份“国际电报公约”,并成立了国际电报联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