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八十八章. 化敌为友? (4 / 4)
戴燕王心里暗笑,也就好言相劝,诸将才慢慢缓过神来。没有了那帮王爷千岁,诸将也没了什么顾忌,今后的日子也就踏实了心思。
在戴燕城远近安顿下来了一小半,厂矿又招募了一大批人手,铁路筑路队也招走了一批;沙巴总督也派陈逸杰招募一批精锐,送到了沙巴,补充到陆战队里,进一步分散了他们的力量。
几天下来,黄德滋带来的人已经有不少去务工开挖矿进庄园的,也有自己一批精锐应了招兵的,辞行去了沙巴。戴燕王给他的允诺不错,占多大的地开多大的荒,只要交不多的税,收多少都归他黄德滋自己。好吧!着几个老成的部署带人进了林子,伐木开荒,很快就开出了几处庄子,坤甸又运来了农具水车稻种菜籽鸡鸭猪鹅,跟着新设备还来了技师,找了些伶俐的少年专门开机器。一些还在观望的手下看着黄德滋的庄子很有干头,逐渐都跟了进去。
红薯最初引入中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当时福建华侨陈振龙常到吕宋经商,就发现吕宋出产的红薯产量最高。兰芳的农户种红薯也就是捎带着,主要还是水稻。虽然这里红薯产量极高,亩产达到万斤,相比水稻的二三百斤,高是高太多了,可人们还是不能光吃红薯。农产局着手建立了一个实验点,就是推广三季稻,这对于贺公子来说,是现成的事。
一开始就是在戴燕这里,没等到第二年,极具商业眼光的兰芳人便开始动手了,三季稻不胫而走,水稻增产多了,家家户户的粮食眼见得富裕起来。原来随着工厂用工和移民的增加,需要向外购买的稻米,一下子锐减。
红薯也没耽误,还是要种,一方面可以作为稻米的补充,还能作粉丝粉条;另一方面利用大量的红薯秧养猪,存栏头数呼呼的增加。猪多了,餐桌上的伙食就好了,兰芳人的饭桌上,肉可是多多了,谁家也不再干着逢年过节才舍得吃口猪肉。
猪肉产量高了,可鲜肉留不住,这不是难事,广式、川味等各种口味的腌肉、腊肉、卤肉、香肠、腊肠出现了,这些倒是作为战略储备的好东西,后勤局马上就采购了一堆,然后新货顶陈货的替换,换下来的也不是坏了,那东西且坏不了哪,有的是地方要,南洋到广东、福建、台湾。便宜不说,包装还好,方便存储运输,那销路还真好。
猪皮也多了,不怕,由皮件坊收购,加工成皮鞋、皮具……皮件坊自打开工就在招人,各种的皮件订单大得惊人,首批运往中国的皮件招来了大笔的订单。在**,皮鞋销路不对,但是在中国北方,这可是大俏货,就连各租借地的洋人也订了很多。源源不断的白银将各种战略物资换回,一船一船的运回来。肉食加工,制革业,皮件出口,猪鬃可也是重要的军事物资呀,还真不嫌多。
有的农户直接雇了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当地土著,专门养猪,那是整片的山林,用竹桩竹篱围上,漫山散养。原来看着矿上厂里的人赚钱的农户,已经越来越不安心,但是守着自己开垦出的一亩三分地,还真舍不得撂荒了。现在好了,能种水稻的种水稻;不能种的种红薯、养猪;没地的加工肉食、皮件……
一家力量小,就联合几家,买下一座山坡养猪,有的养有的收红薯秧……就是猪粪也是农户的抢手货。养鸭、鹅的有了几百上千只的饲养场,用竹竿围拢的河道池塘沟岔里,游走着成群的肥鹅胖鸭……
生猪、鸡蛋、家禽也有了专门的收购户、屠宰厂、加工点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熟食、皮革、羽绒……衍生企业越来越多。
农业局、招商局、航运局的主管见到大唐总长汇报的时候,乐得嘴都合不拢。原来从兰芳出发的船没什么可装的,有限的农产品还不够自己用的,后来开始出口自制的工具、简单的机械设备;再后来就是矿石、采矿设备、越来越多的工业产品……现在光是成箱成箱的肉制品在南洋就卖了好价钱,在广东也是俏货。
成船的印度棉运进西婆罗洲,一担一担的挑进纺织厂,坤甸山口洋的纺织厂昼夜不停的机车,吞吐着大量的廉价质优的印度棉,又变成大捆的棉布进了染厂,接着就是成批的花布上了船,再运到新加坡马来爪哇吕宋;广州**开设的纺织厂则把产品销往香港、广东、福建、江浙、山东、河北……
整个兰芳好像一台加速运转的掘金机,在西洋汹涌东进掠夺东亚的浪潮中,咬噬下一堆堆真金白银。在这巨量的贸易中,兰芳的作为很不起眼,也丝毫不能阻挡或改变什么,但只要能够保存南洋华人的这一点血本,并逐渐可以积攒起足够的力量,才能待机而动,逆势北顾。在这之前,还不能试图更多地改变什么大局。,----北望苍茫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