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章. 大工地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五十四章. 大工地 (2 / 4)
        在许多领域里,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是开创者,在基础科学和早期的工业技术方面也都比美国先进。但是美国和兰芳的工商业者和技术人员很善于消化外国的技术为自己所用,通过一系列改革使技术加以改进。

        美国的机械比欧洲的同样机械更能适应变化。美国人造的纺织机轻便廉价,而且常是木制品。这使英国的工程师们大为吃惊,因为他们造的机器都是金属的,可使用数十年。但是美国这种貌似荒唐的做法还真是顶事。工艺技术发展得如此迅速,过了几年,美国的机器破旧了,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更换更先进的机器;而英国的机器因为更坚实、更贵,就不那么容易废弃了。

        用机器批量生产通用零部件的做法要算是**对工业革命的最重要贡献。英国人把它称为“美国式生产法”。19世纪初首先施用于武器生产,过去,一支步枪的每个零件都是技术工匠特制的,所以每支步枪都是独一无二的创作,其零件与别的同类步枪的零件不尽相同。这样,枪支或其它产品的生产过程很慢,需要许多技术工人。产品的价格昂贵,而且其零件一旦损坏,必须由技术工人配制新部件,花费甚大。

        但是,如果零件都是用机器大批生产出来的,同类步枪的零件就可通用了。这样,生产成本和替换零部件的费用就降低了。

        这种移植屡试不爽,批量生产法很快就成为兰芳各个工厂的必然选择。最初,由于机器工具粗糙,生产出来的零部件不能完全一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机器工具工艺的改进,美国式的批量生产法得到了推广,并用来生产数十种产品,其中包括钟表、铁钉、螺钉、螺母、螺栓、锁具、家具、农用机械、靴子、鞋子,甚至还可以生产大型产品,甚至蒸汽机、火车头和兽力收割机等等。

        地广人稀的兰芳,把美国1810年代发明铁铸犁板、1830年代的钢制犁,1820年代初发明了的几种播种机、耙犁和中耕机,全都用上了,一个农民耕种的面积扩大了好几倍,这样的结果使收割问题严重了,种植能力会远远超过收割和脱粒能力,西婆罗洲即将到来的雨季会毁了所增加的收成。

        机械厂都一扩再扩,1830年代发明的马拉收割机就理所当然的最重要的生产任务之一。这种工具,使两个男人加一匹马或牛的日收割量与使用小镰刀的12个男人的收割量相等。

        但是,如果脱粒能力不能同时得到相应提高的话,那么生产力在这一点上的飞跃也没有多大意义。这就是另一个生产任务了――1834年发明了兽力的脱粒机和扬谷机,特的发明原是马拉的,现在又有了牛拉的。

        各农庄的农民已经改变了他们的传统的保守观念,贷款购买了数以百计的由工厂批量生产的新式机器。这种用机器和牛马代替人力劳动的生产,当年使农业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开始过渡到今天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其实原有的兰芳人开的农庄已经很少有人还使用传统农具,移民局有对于新移民的技术培训,庄园的招聘也简单多了,买来机器交给雇工,告诉他们哪些是庄园的地,就行了。庄园主们只要想着怎么把收获卖掉,或者怎么加工就行了。

        工厂、庄园里的产品,在邦嘎、喃巴瓦、山口样、坤甸、戴燕等几个港口装船,木材、香料、工业制品、工具、农具、日用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洋各地和中国沿海。自从去年从印度等地买了一批旧蒸汽船,又从中国沿海买了一些帆船,加上常胜军的运输船,后来又有了美国的一批飞剪船,商船队规模扩展得相当快。

        在一段时间的适应和消化后,商船队已经进一步辐射到了东面的天津、大连,到达倭国、朝鲜、夏威夷,西面到达缅甸、印度、斯里兰卡、**。

        船队需要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可以适应远洋航行的船只。在印度订购了一批飞剪船,回到兰芳再进行改装。但是再进行大规模的修改,比如加装动力系统,就比较麻烦。直接建造蒸汽船又比较昂贵。

        从美国买?谁知道他们的内战还会打多久?南军越来越厉害的铁甲舰已经叫北军损失惨重。兰芳可不能一个劲地往里面填揎。

        铁壳船的建造还不能大量上马,一方面自己生产的材料质量、产量、生产技术、工艺还有待提高。一方面,现在世界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就是学还得一段时间呢,马上仿制可能能解一时之需,但是后继乏力就会永步后尘。**广州的船厂日以继夜的干,凡是接触到的西洋蒸汽动力船只都研究个底儿掉,小修小补到大修,从制作更换零部件,到开始生产组件锅炉,已经具备了初步制造的基础。

        从1704年开始,英国海军开始实行系统的档案制度。凡造船,必保存其原始设计方案和图纸,以便追责备查,以及进行经验教训总结和历史研究。这也给了兰芳捡现成的方便,船厂已经把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各国设计图和档案资料研究了个底儿调,十几个美国船厂的设技师手把手的培养出了一批好帮手,以后的船舶设计师就从他们中间出现了。

        在造船的问题上,有了点问题,叶根生希望直接从美国订货,或者再买二手船,上次那笔买卖的印象太好了。但是要是回来再改动力就麻烦了,而且现在南北方掐得更厉害了,买的船回来的路上,太不安全了,连夏威夷那里都屯了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