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章. 整军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十五章. 整军 (1 / 4)
        北望苍茫5200()

        如果不是经过一番研究,这奇怪的八里桥之战,一直是贺公子心里的疑惑。不说还有步兵,单是“僧格林沁统率蒙古马队七千”,纵使当时敌军步枪射程一千多米距离。就是放到二战时期,也会是数千步兵的噩梦。居然全军覆没,可见当时满清战力低下如斯。

        以后什么甲午战争了,庚子拳乱啦,清军陆军在火器方面也决不输给日军或八国联军,但那只是远远猛放排枪,一旦敌军刺刀兵接近,就轰然而散。坚决只用火器射击,绝不近身肉搏,这一绝对火器作战观念,也一直得到了很好的继承,总体来看清末的清军是怕刺刀不怕大炮,大清军队是被列强用刺刀击败。

        总的来说对于先进武器的着迷,清朝是历代之最,作战观念之超前是前所未有,但放弃肉搏战太速,全面倒向火力战战法,却并没有增强清军的战斗力,尤其在使用后膛装填线膛连珠枪前,战斗力并没因全面火器化而提高,相反还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更差了。闹出过攻打永安一役,八旗兵杂以绿营威宁兵数百守炮位,竟被7个长毛持长矛短刀就追得丢弃大小炮位十余,投身激流,宁愿淹死也不敢肉搏,这样的大笑话。

        当然,面临更多海战可能得兰芳,应当更侧重火力,但是没有肉搏勇气的军队,即便是犀利的炮火,也无法帮助他们登**岸。以江四水郑老大来看,他们的手下不乏血勇,只是手无利器,可面对着日后率领的成千上万的南洋华人子弟,就不能不考虑他们面对刺刀时的胆量了。

        这道理太简单,话一说到,整个兰芳高层无有异议。因此,兰芳国家卫队士兵首先要进行刺杀和刀术训练。

        在总厅参加防务会议的兰芳诸人看着大清国近年来,活生生的窝囊样子,不觉扼腕长叹,清人败绩,兰芳人决不能再走。

        “没有一腔血勇,便是抱着格林炮,也是个孬种。”总长话已至此,孤悬海外的兰芳,唯凭以一腔血勇,才能在南洋拼出一片天地。

        “我武维扬。”有点发福的总长站起身,“老罗爷那时的兰芳人,不怕死。这些年,腿脚软了,功夫也撂下了。兰芳的后生们,必须文修武备,也一定要有副铁骨头。”典出《尚书?周书?泰誓》的“我武维扬”,成了兰芳立国育人之道。

        总长带了头,各级首脑长官没话了,每日操拳练刀。上行下效,各庄园厂矿学校乡镇,设坛打擂开馆传武的渐渐风行起来。各营训练都把刺杀和刀术作为重点训练科目,尤其是两三成组的配合刺杀和刀术训练尤为重要。

        将倭国买的打刀暂定为军刀,稍加改装成可以在腰带上佩挂,所有步枪上一律安装可拆卸的枪刺,刀作就忙开了,这好几千把刺刀呐。

        所有官兵白刃战不通过,不发子弹,不能晋升为士官。所有军官,无论海陆以及以后的军校生皆佩军刀,海军士官以上也佩刀。

        也重新制定了军队编制。大家到是原本就觉得兰芳战时为兵平时为民的做法,平时没有训练,一旦开战也就是大家一哄而上,然后一哄而散,比起西洋人的职业兵,可差了不是一点半点。江四水和郑老大等人也在试着集中训练,这会接着机会说动了总长,至少当兵的要有固定的训练时间,还有什么执勤、巡哨都要有人才行。

        总长点了头,大家哪有异议,船上的人听船长的,还好办,这陆地上家门口的,还就得总长下令才行。

        那么军制咋办呢?一般都觉得照搬清国兵制就可以了,只有江四水和贺公子几个人不以为然。因为满清没有通例定制,绿营的编制为镇、协(标)、营、汛,镇是绿营的最高编制,主官为总兵――全称为某某镇总兵官,全国的总兵官共约有七十人以上,但一镇的官兵从两三千到上万都有,不是定数。如马兰镇,额兵只有三千多。虽说这样是考虑到施设之需,但是对于军官职责,就没有统一考虑。再者,有的镇下有一协,有的有两协,甚至三协,有的镇则只辖各营,没有协的编制――听着就比较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