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12章 天王 (2 / 4)
怕的是人的地位一高,爱惜羽毛,明哲保身,把那替天行道的志向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韩信贫窘之时,遇到过南昌亭长和漂母这样的善人,也受到过淮阴屠户的羞辱。后来韩信功成名就,以千金回报漂母。却将羞辱他的淮阴屠户封为中尉。韩信说我当时本来可以杀了他,但是为这样的人偿命不值得。
但当韩信有能力报仇,洗刷耻辱的时候,他反而选择了以德报怨。这无非是想沽名钓誉,可惜事与愿违,韩信怨怪南昌亭长为善不终,却又逼死至交好友钟离昧释刘邦之疑。结果刘邦也没有放过他。
老子说报怨以德,禅宗说什么以身饲虎,唾面自干,此皆不情之事,出于宗教的博大悲悯则可,用于人事则不可。
‘杀人则死,伤人者刑’。世俗的法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官府必须惩恶扬善,主持公道,社会才能有良好的秩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的恶人遁入佛门,妄想逃脱律法的制裁,这是俗世法则不能容许的。
儒家并不否定鬼神,但不像世俗那样求取福报,或寻求寄托,‘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儒家的祭礼是一种追思,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并不在于鬼族的有无,而在于心灵的追忆、缅怀。所谓英灵不远,鬼神不在冢墓之间,不在天堂、地狱,而在自己的心中。
假如有一天自己寿元耗尽,这种追忆也就自然会停止。至于亡灵是否存在,是否能享受祭品,这也都在假想之中。有的人因思成梦,梦见故去的人,在冥界生活的不好,烧些纸钱祝祷一番,也是为求心灵的安慰。
当然,世人也会向自己的祖先求福报,这也是人之常情,父母没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这是自然之理,本来无须求告。生活中遇有蹭蹬生意,想来也无人会怨怪自己的祖先。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死亡是人生的终结,是以无人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一切福报也都是建立在身无灾疾的基础之上,否则再多的禄利也无福享受。孔孟对死亡的态度如此,认为仁义的重要更在生命之上,自然更不会为了现实的禄利求什么神灵。所以儒者自始自终都只相信心中的道义,外在的偶像如果他的道义有可取之处,也不妨吸取研究,对于诸子、佛法皆是如此。
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屈原说,‘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用心如此,又安得不寂寞?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他倒没有李白那么悲观,他的弟子颜回,对于孔子的话没有不爱听的。七十子中也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子贡说,‘夫子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孔子后辈弟子中终究没有超过他的,孔子说,‘勿友不如己者’,但他的门徒朋友没有哪个能超过他的,他还是要用满腔热忱教导学生,影响世人,苦心孤诣,至老不衰,圣贤终究还是寂寞的。
即便宋明以后道学家盛行,他们信奉是天理,而非偶像。八股取士,代圣贤立言,道义和偶像几乎难以分割,但孔子、孟子终属中夏首屈一指的人物,他们的话总还不无可取之处。
若说有区别,那也是因为信奉道义才去崇拜偶像。宗教则反其道而行之,因为崇拜偶像,便把偶像的言语奉为至言要道,将偶像美化成完人,流风所及,真是秽不可闻。
阐截两教还只是道术和法门的分歧,甚至是人、妖两族的对抗。而非对偶像的崇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