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九章 隆兴知府 (1 / 3)
隆兴府案件震动朝野,韩风一行人还没有进入临安城。9W0W7W8.8C3A4I6h5o7n8g6w7e9n8x0u2e30.9c7o9m8朝廷里就已经大大小小开了无数次会议。韩府的老太君没事就撑着龙头拐杖去皇宫找姐姐串门去。据赵扩身边的当红太监透露的小道消息。这些日子来,赵扩几乎每晚都留宿在东宫。太上皇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沉默,冷眼看着事态的发展,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如果赵昚发了话,那一定是决定性的。
韩侂胄本着‘做人要低调’的宗旨,巧妙的没有参合到这一场龙争虎斗之中。而岳麓杂谈和书生们的口号,已经变成了强烈要求周必大和留正重组中书,要求朝廷将藐视天下士人的赵汝愚流放充军,史弥远配发塞外……
不得不说,大宋养士两百多年,这股力量是极为庞大的,没有人敢忽略了这些学生们的力量。他们的口号随着南下的冬风吹入皇宫,他们的文字转眼之间就渗透到了民间各个角落。地域限定录取名额这样的做法,是对于天下读书人的挑战。是践踏每个士子的尊严!高傲的临安书生不肯接受赵汝愚给予他们多的名额——他们傲气十足的宣称,如果有经天纬地之才,哪怕本科只取一个进士,那也非我莫属。
而被限定少少名额的书生们更是愤慨——不是我们没有实力,而是朝廷不公。引经据典的学子们从《论语》扯到《大学》,从太祖遗训扯到仁宗教诲……语言和文字在刀枪面前是无力的,可是,在不能使用刀枪的时候。语言和文字足以杀人!
焦头烂额的赵汝愚和史弥远已经不知道在朝中解释了多少次,苦口婆心的讲述自己要限定名额的用意。站在朝廷的角度,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但是已经愤怒的士子们是不会接受的。大宋的立国根基,是在这些读书人身上。若非如此,也不会有崖山数十万军民士子蹈海殉国了……
赵扩知道应该保谁,应该放弃谁……这一次,他根本就不用去请示赵昚,就已经下达了诏书:等韩风进临安,证人审查完毕,罪魁祸首,一律流放!
流放!这两个字对于已经是锦衣玉食惯了的赵汝愚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距离临安不是很远的地方,两条队伍缓缓停下了脚步。其中一条庞大的队伍,是来自长沙府到临安之间的各地学生,他们是第一批来到临安的书生。天色已经不早,夕阳像鲜红的鸭蛋黄一样挂在半空中,等着垂垂落下。书生们已经习惯了在这个时间就准备安营扎寨,随即吃点干粮,然后互相研究一下经史子集,再探讨国家民族的方向。
另一只人数略少的队伍,只有一百多号人。百多名骑兵肃杀的跟随在书生大队之侧,却极少打扰。而他们那沉着冷静的姿态,来去如风的骑术,让这些书生不由得对大宋的军队大加赞叹。有这样的强军,将来何愁北伐不成?
书生总是最热血的,也是最容易被国家民族的情绪点燃激情的。私地下已经有不少书生暗暗询问豹组的官兵们,若是他们考不上科举,将来投笔从戎的时候,应该去哪些地方的精锐部队……好男儿,当杀敌!
官兵们安营扎寨的速度要比那些半吊子书生快的多了。早早的安顿好了,便开始生火做饭,顺便送点东西给随行的‘证人’吃。
隆兴知府脸色苍白,离临安越近,他就知道自己的日子越发不好过了。每天都会有最新的消息从临安反馈过来。赵汝愚在朝中渐渐失势,而留正和周必大以自己年纪老迈为由,谢绝了重组中书的建议。余下的目光都聚焦在‘低调’的韩侂胄身上。很多人的心里都明白,这位爷,就是大宋下一位枢密使大人,当然,也是右相大人。
隆兴知府很害怕,他现在成了这一案的关键人物。他那单薄的双肩不可能扛得起这么大的黑锅。可是,如果他选择做证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赵汝愚他们一定会把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在自己身上。好吧,被流放充军,也好过不明不白的死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