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章 伸手澳大利亚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四六章 伸手澳大利亚 (2 / 3)
        “我们知道,现在中国的经济正在腾飞......呃,就是说现在的中国经济实力已经不是那么弱了,这次的军事行动所需的费用......”英国人确实很难开口,因为在中英联合声明和其他的条约中对于中**队的军费问题都有很明确的负责方——帮谁守土就该谁来付

        澳大利亚是英国的殖民地,确切说应该是一个独立的英联邦国家,他们并不完全需要英国人来代表,但是这笔军费又确实太大了:中国要求的军饷是正常美国士兵的两倍

        “各位太高看我国了,大家知道,进入到九月,我国才刚刚开始发行华元,现在的经济、金融形势都还没有正式进入轨道,所以我们实在难以负担这笔军费......”温应星的发言实际上根本就是照本宣科,这些都是由谭笑亲自撰稿的辩论词温应星道:“我曾经和元首商量过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的经济情况确实难以负担,除非......”他忽然不说了。

        除非什么?这是每一个在座的代表们都特别想知道的,于是他们几乎是集体提出了这个问题,除非什么?也许这是一个让人难以下咽的苦果,但大家还是想看看。

        “大家知道,我们的国家实行的是与土地挂钩的货币发行政策,只要有足够的土地,就可以发行更多的货币......”温应星道:“像南洋,就为我们积累了大笔的增发权,但是,这些都是为了在对日战争后和苏联作战准备的......如果,我是说如果,澳大利亚能够给中国一些土地的话......”

        赤luo裸的伸手英国人心里打颤但是,以谢特为首的英国代表们没说什么,谢特很沉得住气,他看向澳大利亚的代表;现在澳大利亚人对盟军疏忽让日军进入到澳洲肆虐感到非常不满,表现为开始对英国的认同感明显降低,很多声音已经在抗议政府对英国的无条件支持,认为澳大利亚作为主权国家应该有自己的路向。

        “......我的意思是,如果盟友们的经济上有困难,可以采取和中国的“中战投”公司合作,他们在以前,就是内战平定两广时就有过这样的先例;由“中战投”垫付军费,然后以某些土地的有限使用时间、该地面上产生的税收、矿产等等作为抵押......”温应星提出的概念和谢特预想的略有差别,中国并没有直接要求澳洲划出土地归入中国。谭笑不是不想,而是觉得这样的方案无论是英国人还是澳大利亚人都很难接受,所以退而求次——只要中国人大量进入澳洲,这块大陆还能是白人的吗?——国人的繁殖能力可是在后世公推第一的

        现在的澳大利亚,人口只有数百万,只要让中国成功借军事行动渗透,在两三年里搬进去个两三百万应该没问题;到时找个机会,比如说欧洲局势进一步紧张,再来次公投......

        澳大利亚人对中国的提议非常感兴趣——他们人太少而国土面积太大,一直希望有更多的移民。根据澳大利亚人的观察,在南洋的中国人都很老实本份,是非常适合作为移民引进的,所以他们对温应星的提议并没有什么排斥,相反,心里还怀有某些盼望。

        令英国人非常不满而惊讶的是,澳大利亚人竟然很快就答应了中国人的要求,他们承诺如果中**队能够对日本野兽进行有效清除的话,澳大利亚可以单独承担这些费用——以土地抵押的方式借贷支付。

        准备进入澳大利亚的中**队其实早就准备妥当已经等得不耐烦了,这支部队和以前进入南洋的部队一样,都有着非常庞大的宣传队、地方工作队等等。而在部队整装待发的时候,在中国的大后方,比如说西北这处曾经匪患为祸民不聊生的地方,正在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拥军活动:浩大的落户澳洲、新疆、蒙古女青年支前行动红红火火地展开了。

        谭笑希望进军澳大利亚的军队至少有一半留在澳洲,这就需要为他们的终身大事考虑;在后世,中国曾经动员了无数的湖南女青年到新疆去,现在这个时空,差不多性质的大型迁民活动也在人口众多而经济不发达的陕、甘、豫等十几个省份展开;澳大利亚只是其中一个去向,新疆和蒙古等地都是目标。而地理条件比较干旱、与澳大利亚中部环境比较相像的西北地区就成了去澳大利亚的主要征调地。

        在会议后的第三天,中国远征军澳大利亚集团军正式成军南下,这些部队有半数来自原来在西北被招安的土匪;虽然这些人开始对于政府还多少有些抗拒,但是随着中国的闪电般强大和对外作战的佳绩面前,他们也逐步开始对这个政府有了认同感。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原本就没什么文化,一直以来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经过一段时间类似后世传销公司的集体洗脑后,他们也开始改变了原来的想法。而因为蒙古事件,中国的平民老百姓已经普遍形成了极端仇苏的概念,现在在民族观念上,中国老百姓已经不知不觉地开始进入到了对元首的崇拜和军国主义的向往中去了。

        这些中**人,虽然接受正规军训的时间和内容都不算多,但是他们的出身所特有的刻苦努力和长期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作战的惯性,却使他们拥有了与日军在荒漠中对决的最必要元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