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九章 真人㈠ (4 / 6)
李世民的这首大气磅礴的《入潼关》,自有其身为帝王的气势与抱负,当中也用了不少典故。“弃繻”出自《汉书-终军传》,相传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名叫终军的,青年时赴长安求取功名,入函谷关时,关吏给终军“繻”,即通行证,以帛为之,书字于其上,分做两半,出入合符,方能通行。
终军问:“此为何用?”
吏答:“为出关合符之用。”
终军道:“大丈夫四游,必取功名,出关何用此物”
终军于是弃繻而去。终军至长安为谒者给事中,受命巡行郡国,持节东至函谷关。关吏识之,道:“此使者原是此前弃繻后生”
后世遂多用“弃繻”表示决心在关中创立事业或年少立大志之意。至于“封泥”则是指《后汉书.隗嚣传》:“元(王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此谓守关如封泥,后因以“封泥”喻据守雄关。
《道德经》有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唐太宗李世民在此感叹:这世上能有几人能明白这里的紫气呢?或许应该对李世民的这首诗有另一种解读:这世上有名的人是否真正的看明白呢?
韩奕揣度李世民过潼关时的心情应当是愉悦与骄傲的,他也要如汉终军一样,过潼关入关中,都带着抱负而去,不同的是,在终军的眼里关中是帝王之都富庶之地,而在韩奕的眼里关中已经破败不堪,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李世民创下的大唐基业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故纸堆中。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韩奕道,“这世上就是一治一乱,循环往复,就是不知如何才能让天下永葆青春呢。”
“兄长又大发诗兴了,这‘苦’也百姓,‘兴’怎又苦了百姓?”郑宝不解。
“侯爷,咱还是赶路,依我们这脚程,实在太慢了。”曹十三在旁催促道。
“呵呵,不急。”韩奕笑道,“大丈夫忙着建功立业,本是好事,不过有时欲速则不达。我等不如慢慢赶路,让别人去挣小功劳去。”
“何谓大功劳?”曹十三瞪圆了双眼。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