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六章 归奇顾怪 (2 / 3)
邬含蓄素来心狠手辣,听罢顾炎武的话,正要松弦直取他的性命时,却听身后咳嗽一声,不由抬过头,只见高旭那严厉之极的眼光盯着自己。
跟着高旭一同前来的老家伙见状喝道:“启明,还不放下箭!”
邬含蓄闻声放下了箭,在老家伙面前,一向张狂无忌的他却是噤若寒蝉。
高旭阴沉着脸立在邬含蓄面前,凌厉地盯着他的眼睛足足有半分钟,直至他的目光在高旭的逼视下现出游离之色,才道:“你用利箭取得了人家的命,但堵得住人家的嘴么?”
说罢,高旭径直走近城墙边上,向城下那个他期待已久的顾炎武望了望,立即命人放下吊篮,把顾炎武与归庄俩人接入城中。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书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尽管对于现在的顾炎武来说,他的《日知录》要在七年后动笔,但面对着醉生梦死的南明弘光政权坐拥半壁江山,却一载而亡,而满清有了问鼎天下的大势之后,投充、圈发、剃发易服,各种严酷的政令层出不穷,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已开始成熟,只不过没有付之笔端而已。
但是顾炎武的名言长期流传,到了晚清时期,“天下”已被改成了“国家”。那时列强环伺,当局无力保全国权,民间仁人志士认为挽救国家已不能靠肉食者谋之,需要民众担起救国责任。那时的“国家”概念也不再指一家一姓,而是中国的疆土与主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最终流传最广的则是抗日战争时期,面临亡国灭族的国难关头,这个口号深入人心。这时的“国家”与“天下”已合而为一,也就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保卫疆土主权已趋为一致。
而对于顾炎武来说,国家在于一姓,天下是道统所在。“国家”与“天下”是两个概念。国家兴亡,匹夫无责,只是那些当权的“肉食者”谋之;而真正“匹夫有责”的则是“天下”这个道统的兴亡。
但作为穿越者,那日在江阴明伦堂里,高旭在醉意朦胧之下,自然说的是后世所常说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身在明伦堂之中的大都是忠义之士,面对满清的剃发令,他们自然怀念能保存汉人发冠的故国朱明王朝。对于“国家”与“天下”的概念并没有顾炎武这么泾渭分明,思想也没有像他那样世人独醉我独醒的清明。再说,这时的顾炎武虽然身怀经世救民之才,但他年轻时科举屡次不中,愤世嫉俗,而且《日知录》还未成书,他虽然加入复社,但声名不显,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也不为世人所知。
一直以来,高旭那现代人的思维当然没有在意这种“国家”与“天下”的区别。
但顾炎武生性耿直,对于高旭提出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然绝不苟同。当高旭听着顾炎武在县衙大堂上慷慨陈辞,阐述着“国家”与“天下”的区别时,高旭才试着以他的角度看待这句宣言。
以高旭来看,就算顾炎武的对“国家”与“天下”的区别言之有理,但同盟会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十六字纲领早已传遍江南的大街小巷。现在要是更改,势必造成混乱。于是,高旭就试着以后世的论断来影响顾炎武,企图把“国家”与“天下”的概念合而为一。再又从字义上以“国破家亡”的现实来理解,大者为“国”,小者为“家”,大小合一,是谓“天下”。
但顾炎武是个意志坚决的人。他仍然绝不苟同。高旭别无他法,只有技巧地转移话题,向博学多才的顾炎武讨教明代体制内的各种积弊。顾炎武在理不在人,见高旭放低姿态,虚心求教,便去了几分狷狂,倒是与高旭彻夜长谈起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