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八章 决战吴淞 二 (1 / 7)
只听一声声震耳欲聋的轰鸣,清军布置在离吴淞城西面的炮兵阵地上,几门重达数千斤的红夷大炮笨拙地抖动了一下巨大的炮身,喷出一股股浓黑火药浓烟之后,把重达数十斤的实心铁弹射向空中,挟着让人生畏的尖啸声,砸向将近六里之外的吴淞城。
高旭听到空炮弹飞行的尖啸声时,不由抬起头,望着空中几个红夷大炮的实心弹由远及近地急而来。其中有几颗实心弹砸到城墙的外壁上,顿时激起一番飞溅的泥石,炮弹那巨大的动能最终被低矮而又厚实的城墙所吸收,最终炮弹滚落在城墙下的外护城河里,又溅起一片血红色的水幕。
相对于同盟军号称为大破虏的十二磅炮,清军的红夷大炮在射程上保持了压倒性的优势。大破虏炮的有效射程不足二里,而红夷大炮的有效射程能达到六七里。当然,红夷大炮是属于攻城重炮,重达二吨左右的炮身,从装卸到射击足足要有二个时辰,要先从炮车上卸下来,挖坑填土,搭个土台上才能用。要不然炮击的后座力立马把炮架震散了。
以高旭看来,明代红夷大炮的威力,虽然没有文人所吹嘘的那样一炮之下“十里糜烂”,但这种攻城重炮对传统城墙的破坏力是致命的,这也就是清军入关以来,面对坚城重镇能所向披靡的原因。
然而,这种红夷大炮对吴淞城的损害已是无关痛痒,这自然得益于高旭对吴淞城的棱堡化。这吴淞城原本是明代的守御千户城,城墙原来高达八米,并有内外护城河,而高旭则是大幅度地削减城墙的高度,又填充了内护城河,大大增加了厚度。红夷大炮要想轰塌梯形化、又矮又厚的棱堡型城墙,根本不可能。
但是,列队在西城外,离外护城河不足十米的旭卫镇火枪兵们,望着头顶上几颗呼啸而过的实心炮弹,飞溅的泥石相隔十多米击到他们的身上,仍然让他们脸色有点白。
高旭虽然第一次把旭卫镇推向战场,考验旭卫镇的临战火力,但他还是保守地把旭卫镇的三列战线布置吴淞城的火炮射程之内,基本上算是背城而战。
吴淞城原本是嘉靖年间修建的守御千户城,周长大约七百多丈,西面城墙的宽度也大约只有一里左右。而旭卫镇正是背靠着这条长约一里的城墙,四个炮兵队的十六门破虏炮在布置在阵前,四个营大约三千左右的火枪兵,分列三个横队,横队的长度几乎是等同于西城墙。吴淞城西北和西南二个城角的三堡炮台,则是给旭卫镇的南北二翼提供掩护。
由于铁模铸法使得高氏工坊的火炮铸造度与质量大大加强,两个月来,吴淞上的那些旧式火炮都运进高氏工坊回炉重铸。现在吴淞城守城炮的主力炮是最大射程四里、有效射程二里的十二磅大破虏炮。就射程而言,大破虏炮的射程只有红夷大炮的一半左右,但胜于机动力强,就算在已经加厚加宽的吴淞城墙上,也能机动一处,集中火力。
对于旭卫镇的初战,高旭把这支精心打造的纯火力部队布置在吴淞城火炮的射程之内,又以在城内虎视眈眈的徐玉扬的铁一镇作为预备军,阵列着让尼堪不屑一顾的单薄的三列战线,开始小心翼翼地拉开了战斗。
对于排枪枪毙战术,高旭已神往以久,而今天是第一次身体力行。
高旭抬起头,望着数里之外,敌阵之前,驰骋而来的一千蒙古骑兵,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暗暗对自己道:“这不是玩拿破仑全面战争游戏,这不是演习,这是身经其境的实战。或许一不小心,一支流矢,一颗流弹就要了自己的命……但是,你在,则军心在。……冷静,冷静,高旭,你行的,你既然来自这里,就是因为肩负了这种救亡图存的使命……”
这时,作为旭卫镇的副提督,一直立在高旭身旁的徐鸿,望着四里外蒙古骑兵扬起的灰尘,缓缓地抽出了他的指挥刀,然后对高旭道:“督帅,战斗开始了,请登城观战。”
高旭所立之处,正是西城门下,恰好是旭卫镇背城战线的中心点。按照计划,为了安全,作为同盟军的督帅、同盟会的领袖,高旭应该在城头上观战,而徐鸿则是旭卫镇临战时的实际指挥者。
在高旭的身后,立着一队触目的队伍,那是丹泽尔.华成顿的黑人火枪队。这些黑奴辗转海盗船,历经苦难,既然被高旭善待,他们自然忠心于高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