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四章 封口子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五十四章 封口子 (2 / 4)
        “哦,还有什么事能难倒国公?国公不妨说说看,看朕有没有办法解决。”杨改革笑着说道,和这位“队友”合作,还算相当的愉快,杨改革是能照顾到的就照顾。

        “回禀陛下,……实则,实则……这,还请陛下恕老臣个心花,老臣这……”英国公张唯贤有些期期艾艾的说道,十分的不好意思开口。

        “呵呵呵,国公有事不妨直说,朕能给国公解决的就解决了……”杨改革笑道。

        “陛下,……那,那老臣可就说了,实则是这样的,陛下,老臣……,老臣家里最近有点紧,想从陛下的银行里借点银钱……”张唯贤给皇帝打了一个预防针,也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虽然好似很难开口,实则,张唯贤说出来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有多么不好意思,还笑呵呵的,脸上可没一丁点的变化。到了他们这个层次,说实在,要权那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兵权,还是政务,如果伸手要这个,那皇帝可能会想到别的地方去,那可是要触霉头的,但要说要钱,这个,张唯贤还就真的放心大胆的要,历史上著名的以要钱来抵消帝王猜疑的典故,可是深入人心的,要这个,实则也表明了自己没有不臣之心的意思,要得越多,越说明自己一心挣钱,不管其他的,当然,以现在大明朝的局面,张唯贤也不可能要到什么兵权,更不可能插手文官们的那一摊子,也唯有跟皇帝要点钱了,一来是真的需要赚点钱养家;再就是表明立场,自己是紧跟皇帝的。

        “噢……这,呵呵呵,国公也会缺钱?朕没听错吧?”杨改革听见英国公张唯贤要钱,倒是笑了起来,听说是这个,也就放心多了,不是什么棘手的事。

        “呃……,回禀陛下,老臣跟着陛下赚钱,实在是挑花了眼,只觉得这里也好,那里也好,处处跟着陛下投资,结果没留意,一不小心,就把家里的银钱花得差不多了,陛下……,老臣家里有些揭不开锅了,但要卖掉那些股票和投资,又舍不得……”张唯贤说道。

        “噢,这……”杨改革也有些汗颜了。

        “……这,国公要到银行借钱,应该不难吧……”杨改革脑筋急速飞转,把脑筋从别的地方挪到银钱、挪到银行这方面上来,开始清理这件事的头绪,杨改革记得,自己可从来没有阻止别人借钱,这银行不就是吃利息的吗?不借钱怎么活?

        “回禀陛下,难是不难,可那个……李千户他……非得跟老臣要什么抵押才行,老臣……”英国公张唯贤向皇帝诉说着。他们这些勋贵们的家底,到如今,实在是给皇帝众多的投资渠道给压榨干了,四处都是赚钱的买卖,银窖里的银子,一天比一天少,每天都得往外搬,总不能眼巴巴的看着那么多银子从自己手边溜走,而银子有放在地窖里长霉吧,所以,这多年积攒下来的银钱,很快就被各种投资清空,本来,他们靠着给南方那些人搭桥牵线,找门户收些牵线搭桥费,日子还算可以,可即便是这样,依旧是抗不住投资渠道众多,投资获利丰厚,似乎每一份投资下去,都是必定要赚钱的,看到这么多银子在天上飞,家里的银子那里还能存得住?抗到如今,不少人是连棺材本也掏出来了,准备大肆搏杀一番。

        张唯贤今日来,也算是代表了一批勋贵们家里的情况了。

        杨改革仔细的听着英国公张唯贤的诉说,算是听明白了,原来,这些家伙们的家底已经掏空了,还想投资,可是在拿不出银子了,现在想找银行,也就是自己借钱,其实,也不是借不到钱,而是因为抵押的事来扯皮呢。英国公张唯贤他们觉得自己是勋贵,要借钱,也就是一句话的事,不想把自己的财产抵押出去,说白一点,就是想借助自己和皇帝的关系,借助自己的身份,搞一些特权,免去借钱需要抵押的条件。

        张唯贤说了一大通,说完了,又看着皇帝,希望皇帝能通融通融,能给他们开个口子,他们虽然地位高贵,可实则,和南方那些大财主比起家产来,还是不够看,他们更多的是固定资产,比如地,比如庄院,比如铺子买卖什么的,实则,流动资金倒不是特别多,和南方动辄数十万两,上百万两做生意来说,差的不止一个档次,如今越来越多的南方人进京寻门路,出手之大方,令他们这些勋贵们乍舌,借着地主之谊,在投资上,他们才能稍压南方一线,随着这京城的人越来越多,南方人越来越多,他们要想继续压南方人一线,就有相当的难度了。身为“地主”,在自己的地头上被“客人”反压,这口气,很多“地主”也是不服的,这北方的勋贵们也隐隐的有和南方那些人比一比的意思。

        “这个嘛……”杨改革也在急速的盘算这个事,其实,要说借钱的事,杨改革老早就希望别人找自己的银行借钱了,只有拿着别人的钱赚钱,这才爽快,可惜,这古代不是日后的现代,中国向来有量入为出的传统,对于借钱过日子,做买卖,也是很抵制的,特别在古代,这借钱往往又和典当这种难以启齿的事联系在一起,实际,这项买卖就一直没怎么开展,现在疯狂的吸纳资金,靠的是收汇兑费过日子,银行的主业,放贷这一块,一直就在难产当中。至于印子钱这东西,实在是提不上台面。

        杨改革记得以前也给张唯贤提过这事,但明显的没什么效果,没人愿意借钱,实际,也不是没人借钱,而是没人愿意抵押了家产去借钱,愿意这样干的,可谓是凤毛麟角,现在张唯贤依旧来找自己说这事,实际问题还是在抵押上。

        银行要想正常的放贷,不收抵押那是不可能的,抵押物还得仔细的评估,也不是什么东西都能拿来做抵押的,按照杨改革的想法,收抵押那是肯定的,而且是必须立起来的规矩,不然,自己这银行开着,不是成了救济所?

        如果按照张唯贤说的,他们不用抵押就借钱,那答应了他们,那文臣们要怎么办?官员还分大小呢,那是不是还得按照官品大小划分一个人能借多少钱的标准?如果天下当官的都借钱不还,那自己是不是掀了天下官员的帽子?这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