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四章 谈 (4 / 5)
“陛下,这其中的弯弯绕绕小不是局中人,是不会知道的,一幸而老臣乃海边长大,对这盐业一道。甚是清楚,如何煮盐,如何晒盐老臣都亲眼见过或是亲历过,才对这盐政有所了解,也才敢跟陛下提盐课之事啊”。
杨改革听徐光启说自己的经历,才觉得,这徐光启的经历可真的很丰富啊!实践出真知的最佳代表啊!居然自己晒过盐,这在明末传统的士大夫看来,肯定是个稀罕的“怪物”。住在海边?杨改革记得以前搜徐光启的人生轨迹,是出生在上海的。对。就是现在的上海,嗯,这可是个好地方啊,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的经济之都啊!
杨改革又扒拉着流口水了,这上海为啥在明末就不能成为经济之都呢?耍是成了明朝的经济之都,那每年自己收的税,不知道有多少。
“陛下,陛下?”徐光启明显现皇帝心不在焉了,于是,只好出言提醒皇帝。
“呃,怎么了,怎么了?徐师傅说道那里了?”杨改革才从“梦境。中清醒过来。十分的尴尬。自己想着二十一世纪的上海去了。全然不觉自己还在明末,还在听徐光启讲故事。
徐光启很汗颜,这位皇帝,实在太喜欢走神了,要是读书,肯定是个末路秀才的命,幸好是皇帝小不用读书。不用考试,否则,这一辈子。是没什么前途的。
徐光启又只好重来,给皇帝讲解这盐业的弯弯绕绕。
陛下,我朝,盐多出两淮、江淅沿海,占了我朝大半以上的产盐,至于为何不肯用晒盐之法小其实也简单,朝廷控制了产盐的工具。就控制了盐业徐光启躺在床上,带着病白的脸上,神采奕奕的给皇帝讲解这盐业的弯弯道道。
“那为何是控制了产盐的工具,就控制了盐业呢?这晒盐明显比煮盐先进。生产成本更低,能赚的钱更多啊”小杨改革纳闷了,经济规律在这里都不起作用了?看不懂这其中的弯弯道道。
“嘿,陛下,这煮盐的锅,陛下肯定没见过,煮盐用的是锅鳖队臣,这锅鳖是用铁做成的,锅鳖的形状状如盘,这铁盘,径丈余宽,一尺余高,铁盘由数块铁叶合成,这每块铁叶之间,用卤汁弥逢,永不隙漏,灶下有十数咋。灶眼烧火,这一口锅鳖重几千斤,需要用到大量的铁,普通灶户如何置办得起?此外,还组织,团煎法”就是好几;从,土同烧口锅磐,以此来控制灶户们产魅,众此锅切官府置办。经过朝廷允许才可造,如此,掌握了产盐的工具,也就掌握了盐的产量。”
徐光启苍白。病态的脸上脸上带着一丝丝的流红,神采奕奕的给皇帝讲解朝廷怎么控制盐业的。
杨改革也是头一次听说如此“变态”的办法,心里鄙夷得很。道:“控制是控制了盐业,不过这生产方法。却十分落后啊!而且。是朝廷。官府控制了盐业,不是联控制了盐业。这盐课,每年不过一百万两银子啊”。
杨改革牢骚了。这样严密,费尽心思的控制盐业,和自己有一毛钱的关系吗?呃,貌似是一百万两的关系啊!不过一百万两很多吗?和实际盐课比起来。还要乘以二十五以上。所以说。这样严密的控制盐业。其实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别人不过是借自己的皇权,谋取更大的利益罢了,每年给自己分了一点残羹剩汤罢了。
“唉”陛下所说的生产方法落后,确实如此,想这锅鳖,十来个灶烧火,需要砍柴草数百斤,乃至数千斤,每锅也需要挑海水数十担,需耍好几户灶户共同协作。日夜劳作。不过能煮盐两百斤,而晒盐。一人之力,一天可晒二百多斤,不需砍柴,不需挑水,不需锅鳖,节省不知几几徐光启的经历显然相当的丰富,也是一个务实的官员。对这些数据,了如指掌。对这盐业当中的利弊,看得十分清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