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大剧院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八章 大剧院 (2 / 3)
        这回轮到杨改革被雷了,没想到,自己从百度搜索下来的东西,在明朝还有人认识。

        “的却不错,此物,正是‘围屋’。”杨改革也很干脆,承认这东西就是百度的客家人的“围屋”。至于为什么要用围屋来做大剧院,其实也很简单,在这个没有钢筋水泥的世界里,要造出容纳几千人听歌的地方,又要节约,又要安全,还就围屋比较适合。

        围屋的优点相当的多,比如,比石制的便宜,虽然罗马斗兽场也能容纳更多的人,明朝也能造,但是造价太高昂,不适合现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崇祯帝;木质的,则太不安全,全木质,相信也能造,但是一个火烛,这大明朝的脑们就一网打尽了。所以,想来想去,还是这土制的“围屋”最为合适。

        当然,如果能捣鼓出水泥,那就更好,想怎么修就怎么修。可惜现在没有。

        从音质来说,这围屋,用土造的,可以很好的隔绝外面的声音,可以提高内部演唱和演奏的音质效果。可以隔音,也可以让内部的声音更加的集中,听起来更加的清晰,更能保证音效。

        比较起来,这围屋,还真的是这明朝做大剧院的选。

        [[[cp|:431|h:182|a:1|u:7855.jpg]]](图为围屋,大伙看看,能不能做大剧院,呵呵,据说半夜小便,异常响亮。)

        ……

        刚才那颤巍巍说话的绿袍小官,抹了抹泪,道:“启禀陛下,此物可造,此物可造……”

        杨改革纳闷了,怎么好好的哭起来了。难道这人也是个客家人?睹物思人?

        “咦!难道卿家是岭南人?客家人?”

        “启禀陛下,微臣正是。”这人说着说着还流泪了。说起这客家人,也是一段辛酸史,从西晋开始,就有大批的汉人南迁,躲避战乱,也就有了客家人的说法。也算得上是一部血泪的迁徙史。这个,杨改革百度围屋的时候,多少知道些。

        杨改革也唏嘘了几下,道:“爱卿不必如此伤心,现在乃是我大明朝的天下,这天下,还是汉人坐的,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岭南也是我大明朝的疆域,又何来客家人的说法?爱卿不必伤心,只要我大明朝不亡,大明朝的疆域内,客家人都是朕的子民,朕一视同仁,无需以客家人自居。”

        杨改革安慰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