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二十四章 无题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百二十四章 无题 (2 / 4)
        “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佯,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

        这两年”蜀刘备集团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常年打仗,不得歇战。反观孙吴军,虽然之前与曹军多次对垒,可在曹军二次西征之后就在没有爆像之前那样死伤数万人的激烈战事,而且都在合肥那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吴军有水师之利,并不感觉吃力。

        两相一对比,刘备集团内部就有一些人不忿气了,认为孙权利在鼎足不能和己方共同努力对抗曹操,消极避战没有尽到作为盟友的必要责任。

        当时庞统不在,诸葛亮、刘宪、法正、黄权、张松等人在一次宴会上谈论起此事时,诸葛亮说出了以上那段话来。以孙、曹作战的记录为依据,否定了对孙权的“利在鼎足力有余而利不取”等诸多议论。

        这种观点刘宪当然同意,虽然他不赞同诸葛亮接下去的观点。可那时他并没有想的太远,感觉诸葛亮诸般意思简直是与自己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当即就大加赞同了。那里又知道诸葛亮接下去的观点是孙权行“限江自保。之策。

        所谓“限江自保”战略基调就是孙吴政权认识到自己同北方曹魏的实力差距,因此…一实力,凭借长江天险防守,不同敌人讲行6卜的大决战乞切二”倾国之兵相较;即使大军北征,也是趁隙寻衅,闻敌人大兵赴援,则主动撤走,不做正面较量。

        作为这种策略的补充一诸葛亮等认为,那就是六年来孙吴集团一直在江北实施的要点防御战斗,即就是合肥,以此来阻止敌人饮马长江。

        “守江。战略不能单守长江南岸。因为若北方占领江北,即可在长江上大造战船,练水军,拉平与南方的水军差距,此所谓“长江之险与我共之矣”。因此孙吴要守江。那就必须在在江北设置战略据点。实施要点防御,以阻止敌人肆无忌惮的挺进到江北。合肥一濡须坞一柴桑,这条路线扼守了江东西部,而在东部,徐州广陵郡随在曹魏手中,可在现在这个年代长江江面委实太宽,南北相隔四十余里注释,依靠现在的渡江用具,想要大规模的向南进军,尤其是在江东精锐水军的打击之下,可能性应该说是不存在的。

        西晋平吴分六路出兵分别是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佃趋涂中今安徽全枝涂河流域、安东将军王浑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横江浦,南对江南之采石、建威将军王戎趋武昌、平南将军胡奋趋公安油江口、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趋江陵、益州刺史龙禳将军王淡自巴蜀顺流而下。本来何攀也曾向羊祜建议的进军路线本有由海道至京口一路后来也未见施行。可见当时不论是运输工具和地理条件不论是从广陵渡江还是由海道攻吴风险大意义小时机根本不成熟。最多只能起牵制作用,灭吴主要还得依靠上游水师。

        合肥到柴桑一线都有水路相连,有利于孙吴水军进行支援和补给,即使6战不敌被敌军围城,也可依仗水军解围,最大限度地挥了其水军的优势。

        该怎么说呢?是川蜀内的这帮土鳖不知道江河之阔,还是说他们眼界太窄?可证据他们却是拿得出。在建安四年,孙策遣孙权两次率军数万人入寇广陵,可惜孙权的指挥才能太过逊色,跟他的对手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虽佣兵十倍还多,却还是被陈登引两三千兵在匡椅城杀的大败而逃,斩近万人。

        现在陈登已经逝了,接替他的人是陈矫,此人六年前在江陵城给曹仁当长史,刘宪攻拔荆襄时曾被刘备军给擒拿过,刘宪有意去招降,开口才说了两句话就碰了一鼻子灰。但因为此人与陈登一族,是陈元龙的族弟,被俘之后消息传到广陵陈登亲自书信一封抵到了刘备跟前,这面子不能不买,只好给放了回去。现在也算是独当一面了!

        反正因为孙权在广陵一带的不作为,惹恼了不少心情激愤的刘备集团臣工,直到眼下这番议论还在喋喋不休。而诸葛亮等人,他们心中已经把刘备军步军与曹军步军放在了同一个等级上,多年的厮杀交战,其结论也是双方战力不分上下。

        那么,孙吴不敢与曹军在6地匕施行大规模决战,难道他们就敢与刘备军在荆州展开大规模的6地决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