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童试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童试 (1 / 2)
        上回书说到了杨老夫子辞行回家,临走时给两个学生留下一封短信,要他们注意官府布告,届时去县里参加童试。二人高高兴兴的去找母亲和姑母商量,二老也表示非常支持。即然是夫子之意,你姐俩就一起去参加这次考试,也好检验一下你们多年所学究竟如何!

        从这以后,小月桥明显比平时更加努力的学习,姐俩没啥事很少走出书房,积极勤奋,准备参加考试。

        二人曾经听老师特意给他们讲过一回。科举考试最早是隋文帝杨坚所创,兴于大唐。到了宋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已基本形成制度,而且相对比较完善。

        咱们大家熟悉的秀才,举人,进士,是历代文人走向仕途的必行之路。起码普通读书人也有入仕求取功名的机会,这对于隋朝以前的门阀制度是个历史性的重大进步。

        考取功名的第一步,录取者统称为秀才,按现在的学历,起码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本科学历,但不能直接做官,也不包分配。可以自谋职业,比如受聘于县学里的科局长或者是县衙里的一些师爷、押司等编制之外的文职工作,社会地位也有明显的提高,可以见着县官不用行跪拜之礼。

        而一般的秀才十之八九会选择继续考取功名,如果下一步中了举人,就可以做官了,但多数人还会去考取进士。关于杨老夫子所说的童试,严格地说还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充其量只能算一次初级考试,以后还有两次考试,分别是童生和秀才。

        童试也称县试,顾名思义是在本地知县的组织下进行的一场考试,一般是提前发布公告,让全县各乡镇村,所有考生都要提前一个月报名。

        考试者不限年龄和职业,但必须有证明材料。比如说父母,祖父母以及祖上三代的信息和藉贯,还要详细描述自己的体格,容貌特征等一系列材料,最后要有一名本县秀才的举荐信,方可参加初试。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县试,这第一场考试虽然谁都可以参加,但能榜上留名的还是非常不易。

        据史料记载,鲁迅先生十七岁时曾参加过县试,当时他所在的县有四百多名考生,最后只录取了四十人。而鲁迅先生当时的排名是第三十七,还有的说是考了一百三十七名,足见其严格和难度之大。

        第二次考试叫府试,地点是所在地州府,一般由知府或知州亲自主持,合格的考生被称为童生。

        从名称表面上看,一般都觉得童试和童生都是小孩子的考试,好像也就是中小学的级别,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也有几十岁的童生考试者,甚至还有一辈子也没考过童生的也大有人在。

        考取童生之后,紧接着参加院试。每三年举办两次,主持考试的都是省里的学政官员,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省教育厅厅长的级别。

        过了这一关才能考秀才,但是考取秀才的数量还是相对比较多的。物以稀为贵,因此秀才的社会地位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受人尊重。

        大家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这位是个名副其实的老秀才,屡试不中。一直到了五十多岁才考上进士,据说后来还做了大官,混得相当不错。但当时他的岳父并不把这个穷秀才当回事儿,曾经对他肆意侮辱。甚至大街上的痞子流氓和屠夫之类都可以欺负他,而他却对此毫无办法!

        相比之下,举人比今天的研究生录取还要难,甚至全国只录取几百人②,但比秀才在数量已经少了很多,可见其考试难度更大。吴用和杨老夫子都是秀才身份,就卡在这儿过不去,后来不得不改行去教书育人,另谋职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