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6章 石壕吏 (3 / 5)
挺到杨正说的这么严重,在座的人赶紧把本子合上,端直了身子。负责记录的参谋也走出门外。
杨正来到地图前,拿出指挥棒,指着辽东方向说道,“下一步,计划明年或者后年,用两年时间,平定辽东高句丽,新罗等地。打通出海口。”
听说要打辽东,在座的众人都来劲了,二十年前三次征伐辽东,第一次就遇到了洪水,接过损失惨重。高句丽还把隋军战士的人头砍下,做成京观。不止隋朝,可以说历朝历代辽东都是中华的痛。现在有了机会,当一举灭之。
“那里少数民族出众,恐怕也要三五年才能够剿灭他们。更更要的是,那里以后会成为我们的粮食产地,那里的黑土地有几亿亩,只要开发出来,以后再也不缺粮食了。那里的铁矿、煤矿众多,以后也就不缺铁了。”
听到那里居然有土地,众人激动的恨不得现在就打过去。
隋唐时期正值全球气候变暖的时刻,所以北方的少数民族在唐朝时期,因为气候原因,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人口得到增长,粮食作物也提高很多。
因为农耕线北移动,中原的农耕面积大幅扩大,北方很多不适合耕种的地区,也变的适合耕种。吐蕃、高句丽的实力也剧增,打赢中原多次。
到唐末时期,气温下降,盛世也结束了。特别是吐蕃,再也没有强盛过,真正的沦为了部落。
另个例子就是明朝,末年的时候气温变化巨大,灾害频发。其实看下明末三十年的自然灾害,说实话,就是放在现代,也没几个国家抗的住。
农业社会对于气温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气温的升高降低对于粮食产量影响太大。
所以杨正一直在发展工业化。有了工业化,可以从其他的地方生产粮食。
可惜呀,现在几年了,钢铁厂还没建立呢。大部分力气,都拿来修路了。
“发展辽东数年后,我军到时候出击西域,占领吐蕃,对中原实施包围。你们说,到那个时候,这么长的边境线,中原在边境要部署多少军队才能防御的住,一百万,还是二百万?”
“校长英明。我也认为对于中原要以和为主,毕竟都是中华民族,能多活几个,总是好的。”陈吉盛听后,站起来说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