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第 114 章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4章 第 114 章 (2 / 2)
        “秦始皇和秦二世父子执政期间的展品是保存的最好的,我们秦始皇博物馆虽然用的是秦始皇的名字,可是展品却能横跨千年。一是因为这两位在民间的名声太高,无论新朝怎么建立的,想要有个好名声,安抚百姓,那肯定不能亏待了这边,所以论起保存,每朝每代都在努力;二是为了向先贤展现他们科技发展,每朝每代都在往这边加展品,而这绵延两千年的展品,现在都归我们博物馆啦!

        这封信其实就是后来汉朝这个秦国将领的家族送来的,那个时候这封信已经成为了他们先祖出身高贵,曾经和秦始皇有过友好交流的证据了。要不然这种私密性较高的信件是很难留存下来的。”

        实际上考古学家们也很痛惜,纸张的保存难度可比竹简要高,而秦国文书因为纸张成本的下降,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大量改为使用纸张记录事情了,想要考古那时候的东西太难了,也太少了。好在那个时候归档还有部分使用的是竹简,后来还挖出来了一部分石碑。

        “孝文王被立为太子后,作为最被当时秦王看好的孙辈,就差一句‘好圣孙’的秦始皇,顺理成章的开始正式参与朝政。这段时间的历练,让秦始皇从一位需要经营名声、作为贤臣的公子,初步转变成了一位合格的政治家,一位合格的秦王。”

        说到这里,博物馆展现给他们看得是秦始皇这段时期前后的命令,怕游客们没看明白,还专门在边上配备了专家大拿对这些命令的解释和分析,从命令和安排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手段逐渐强硬。除了这些命令中透露出来的改变外,博物馆还将部分当时公卿回忆录中写的关于秦始皇的内容展示了出来。

        “这段时间,秦始皇在朝廷中跟着各位大臣学习,算是开创了太子入朝,跟随三公学习的先例。得益于当时著书之风很浓,当时三公有退休后写书提到了这段时间的秦始皇。让我们得以发现,秦始皇并不是一开始就对朝政非常了解的,而是在这样的旁观学习中不断进步的。”

        “之前我们提到了秦始皇在出使赵国时,在路上遇见了荀子,当时他邀请了荀子来秦。秦始皇在三公身边学习的时候,昭襄王得知秦始皇邀请了荀子之后,直接发诏令要荀子来见他。

        后来荀子和昭襄王有一场争辩,关于‘以法治国’和‘以儒治国’,结果是不欢而散。如果不是秦始皇但是在边上圆场的话,荀子可能在这场争论之后就会离开秦国吧。这场争论在语文教科书上就有,这篇文章充分展现了秦始皇从不囿于门户之见的胸怀。

        后来荀子作为咸阳学宫的学宫祭酒,也的确是践行了一视同仁的原则,广纳四方,和咸阳学宫相互成就。”

        这时候先放出来的是三人辩论的场景,后来就是咸阳学宫的复原图。

        俯瞰咸阳学宫,不得不为它的庞大而感叹。从上方看去,底下学子往来如织,时有学子登台,或讲述理论、或互相辩驳,一片生机勃勃。拉近视角,靠近学堂,能看见来求学的有垂髫小儿,也有耄耋老者,传承在此交汇相融。

        “咸阳学宫基本可以算是秦始皇一手建立起来的,从最开始的选人到后来的规章制度。鼎盛时期,咸阳学宫有超过三万学子,四千以上的有名有姓的学者,只有秦一代,走出去的公卿超过六百名。

        后来在学宫任职‘副祭’这个秦始皇曾经担任过的职位的人,基本上都走到了朝堂的高位。至于学宫祭酒,那个是纯学术职位,基本上领这个职位的不在朝堂上任实职。

        这也是学宫虽然走出去的高官非常多,却并不是特别招人眼的原因了。不过后来某任学宫祭酒意图插手朝政,被当时皇帝撤职之后,就有感于学宫地位过高,后来又分立了国子学。

        后来国子学一般负责勋贵子弟和科举举子的再深造;学宫及各地私塾学院一般负责启蒙和启蒙之后愿意学习的学子;而官学负责小吏以及学子到官员的培养。这就是后来三学。

        三学其中两学其实都是秦始皇所建立的,而国子学不过是分割了一部分原来学宫的责任而已。秦始皇时期,地方学宫及地方官学的普及率其实已经相当不错了,每个郡县基本上都有,还组织地方官员下到乡镇去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和渠道,如果成绩好能全免学费的那种,争取让所有有意学习的秦人都能上学。

        那个时候的地方学宫和官学还兼任着汇报人才的任务,后来的韩信、萧何等人,都是被地方官学推荐上去的。这种措施避免了咸阳城中的世家固化,不断的让新血补充进来。再加上秦国对于爵位等方面的限制,让秦国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出现阶级固化的现象,平稳的传承到了秦末帝退位。”,,.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