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博古斋 (3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博古斋 (3 / 3)
        有张旻跟着他儿子去,他才放心,少不得要多给张旻留意着那个物件儿,“得嘞,那咱们就说定了,五天后,28号,宜出行,你看什么时候有空,我安排齐愈和其他人过来跟你见一面儿。”

        “27号,我还是这个时间过来。”张旻在心里琢磨着这次都要带些什么,大概这一两天东西就能备齐。

        “行,那就还在我这儿见,你看这几天要是有什么东西不好入手,我来准备。”老傅并不主动包揽准备工具的事儿,干这行的自己用的东西都不放心别人过手,只不过他路子广,要是张旻有弄不到的需要他出手,他也不推辞,故此提前表个态。

        张旻点了点头正要起身,老傅把他拦了下来,沉吟片刻说道:“这次您不要钱,不如就用这个做定金。”说着从柜台后的一个暗格里拿出一个乌黑的长条形盒子。

        他把盒子放在桌子上打开,然后推给张旻,盒子里摆着一把扇子,老傅示意张旻可以拿起来看。

        张旻一手用拇指和食指捏着盒子的下端,一手托着盒子底部,连着盒子整个端起来,这是古玩交易时为了防止盒子被做了手脚,拿起来的时候盒子散了东西掉在地上摔坏了被碰瓷,一入手就知道盒子没有问题,凭手感盒子应该是乌木的,走了黑漆,但并不反光,上有金漆描绘的图案。

        拉着盒子里的衬布把扇子抽出来,触手是象牙的质感,扇骨双面雕刻,扇叶略厚,张旻伸开手掌用拇指和中指量了一下,不足20厘米,打开后为23当,设色的绢面的扇面并不对称,扇面左侧短于右侧,扇骨左侧长于右侧,形成一个漂亮别致的弧度,上绘有一枝堆粉砌霜的杏花。

        张旻虽然学历不高,但他家当年也是颇有些底蕴的,他一眼就认出了这幅画,“这扇面是马远《倚云仙杏图》的仿作。”

        “正是。”老傅笑,他们这行对书画有所涉猎的就知道这幅图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图出现在别处自然是仿作,“这把扇子是清道光年的,我前阵子从一个老外手里收来的,据说是清末经广州十三行被老外给带走的,当年连着盒子一块儿就离了国,这个外国佬吧知道现在在中国的古物值钱,拿到这潘家园来换钱,我看是个好东西,估摸着他也在其他家问过价了,给他估价的时候啊略抬了抬手,他就感恩戴德的给卖了。”

        说是略抬了抬手,老傅也是不亏的,在潘家园做生意的这些人,那心都是黑透了的,不懂行的老外拿来的东西,值十万他们也就说两万,老傅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给加了点钱而已。

        自从乾隆年有了一口通商的政策,广州十三行外销买卖红火,其中扇子就属于非常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类,当时风靡欧洲,而且十三行出口的扇子用材昂贵,制作精美,除了传统手工艺还结合了当时外国人的审美,这样的扇子在当时的欧洲可以说是上流社会身份的象征。

        相比那些颜色艳丽的外销扇,这柄象牙扇就要显得朴素的多,而且道光皇帝跟他爷爷乾隆的农家乐审美不同,他更重视画面空间的构图与疏密,这也就影响了当时制作这些物件的匠人,而马一角的画正是构图中的佼佼者,会仿制这么一副扇面也不奇怪。

        “今年春天保利拍出两把大尺寸成扇,分别是齐白石的《红梅蜜蜂》和《蝴蝶兰》,拍出四十多万,这把扇子虽没有那两把古,但也能值上价儿。”

        听着老傅说,张旻也点头,大尺寸的成扇虽美,却也有美中不足之处,那样的扇子只适合束之高阁或者摆在玻璃柜子里展示,但这种小尺寸的扇子则不同,最适合拿在手中把玩。

        张旻手腕翻动摇了两下扇子,又合起来搭在另一只手上,仿佛是在模仿谁,想要看看这扇子合不合适,原本寡言的人,此刻嘴角已经泛起一丝笑意来。

        见张旻如此喜欢,老傅就放心了,他这个人就是心思重,特意用来投其所好的东西,人家若是不收,他反倒要担心这趟活儿他老儿子的安全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