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一介文官平戎策 如风正中帝王心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回 一介文官平戎策 如风正中帝王心 (2 / 3)
        这是一个叫王韶的文官士兵,向他上奏的《平戎策》。

        唐玄宗时期,北方的节度使王忠嗣进军碛口,侦查突厥虚实,上平戎十八策,利用反间计,一举破敌建功,让边塞得以安固。唐朝以后常用平戎策泛指防御边陲的文韬武略和千方百计。

        所以,这三个字一入神宗的法眼,他的心就悬了起来:难道有人与自己心灵感应?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若投机的时候,真是翻过千山万水来找你的感觉。

        他,迫不及待地翻开,先快速浏览一下,心里一下子扑通扑通的:还真是有人跟他想一块去了。于是赶紧的,认认真真一字不漏地看了一遍又看一遍。啪地一声,从座位上站起来,抱拳于怀中,来回踱步踱步。他的脸上,那是春风十里不如他这个喜笑颜开啊:“哈哈哈哈,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果真如此果真如此”,啥意思呢——就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那么,这个小小的文官士兵到底跟他奏了些个什么,让他这个隔了十万八千里的皇帝如此快乐呢?

        原来这个奏疏的大意就是:“陛下要想攻取西夏,应当先收复河、湟二州之地,这两个地方就能掣肘夏人,夏人就有腹背受敌之忧,就不敢对我朝轻举妄动。夏人近年攻打青唐,也是虎视眈眈,想吃下这两块肥肉。但是一直未能攻下,这对于我朝来说是好事情,牵制了西夏的兵力。但是西夏的国力日渐增强,万一哪天把河湟攻打下来,它必定会挥兵南下,肆无忌惮掠夺秦、渭二州,在兰、会之地牧马,切断我们古渭的交通,征服南山的落后的羌人,西面构筑武胜城,然后时常派兵骚扰洮、河,那么陇、蜀各郡就都会受到威胁,木征(唃厮啰政权首领之一)兄弟他们能自保吗?就目前情况来看,唃氏(指唃厮啰的后代)子孙中,只有董毡(唃厮啰政权第二代主)稍能自立,归顺大宋,其他部落要么坐山观虎斗,要么坐享其成,要么联合西夏。武威以南到洮、河、兰、鄯,都是过去汉代所辖的郡县,是我们的版图,所谓湟中、浩亹、大小榆、枹罕等地,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很适合羌人各部生存。所幸的是现在各羌分裂,互相猜忌,正好我们现在将他们割裂开来,各个击破,首尾不能呼应。一旦各部都被西夏臣服了,唃氏敢不归顺吗?唃氏归顺了,那么河西李氏就成为我掌中之物了。再说唃氏子孙中,木征的势力相对较大,羌人各部都非常畏惧他,不敢惹他。朝廷如果把他打趴下,然后予以招安抚顺,并让他驻扎在武胜或者渭源城,以纠合宗党,统治部族,习用汉人之法去管理,到那时夏人虽然强大,而不为我统治的也不过只有延州李士彬、环州慕恩罢了。如此行事,则对大宋有肘腋之助,而又可以使夏人各部相互孤立,不能连结在一起,这应当算是上策了。”

        王韶主张收复河湟青唐吐蕃的建议,很巧很巧地,像个小马哒哒地正合神宗的心意,就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目的就是一个:不让河湟地区吐蕃和羌族各部投靠西夏,不让他们联合西夏抗击宋朝,以达到“以绝西夏右臂”,使“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的军事目标。

        以前,朝廷上下的文臣武将对西夏的问题还没有这样深刻地认识过。所以神宗的眼前一亮,所识之人乃自己需要所识之人,才会有高山流水逢知音,伯牙弹琴为子期。心灵的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上大夫的伯牙与打柴樵夫也有火花飞溅心灵相通听懂对方琴声的时候。

        神宗与王韶的《平戎策》莫不过如此。

        北宋政府的两大外患,一是契丹(辽),二是西夏。

        契丹各部由于檀渊之盟后,宋辽开始了和平相处的局面,宋神宗时候长达多年没有战争,宋辽都在边境地区设置了互相交易的市场,贸易、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丰富了汉族和契丹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

        而西夏对于北宋的侵扰却越来越频繁,威胁也更严重,特别是给宋朝增兵防务加大。

        河湟吐蕃是今在青海东部和甘肃南部建立的青唐吐蕃。河湟地区就是现在的黄河和湟水之间的地区。土地肥美,适宜于种植作物,发展农业。农作物和牲畜都产出丰富,是“塞外江南”。特别是马匹,膘肥体壮,适合部队打仗之用。

        由于五代十国战马来源的不稳定,就造成了“国家常苦马不足”这一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军队中骑军队伍的建设,而辽王朝的牧业发展日渐兴盛,最多时居然有马百万匹。机动性超强的骑兵对战步兵,这就造成了中原王朝和辽王朝军事上的巨大差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