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三十三章 赎罪 (5 / 11)
苗封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一点,这连忙感谢,这才离开了刑部,现在看来这事情进展比自己顺利多了,而接下来应该找谁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按照王钰说的,此人在朝廷中应该属于那种德高望重,而且还能说得上话的那种,这德高望重的人可不少,但是这谁又能真的替自己来做个见证?
事情好像刚刚看到了光明,却突然间又到了一个死胡同一样,当下这有些闷闷不乐的走在路上
“小心”
……
突然有人喊道
苗封一愣,也就在这个时候了,感到自己撞到了一个人身上,只听见哎哟一声
定眼一看,这才发现自己撞到了人,这连忙蹲了下去,这一看这撞到的人居然是夏原吉,连忙扶起了他,道:“对不对,夏大人,下官走路没有张眼睛,没有想到撞到您了”
他撞到的人不少别人,正是这夏原吉
夏原吉是明朝大臣,永乐,洪熙、宣德朝重要内阁大臣之一。生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卒于宣德五年,享年65岁,字维喆,祖籍德兴,后因其父夏时敏在湘阴任教谕,遂家焉定居湘阴。夏原吉幼时,父亲去世,孤儿寡母,生活非常艰辛。他家贫力学,智慧过人,洪武二十三年被举荐湖广乡试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分工抄写朝廷有关的文件。在制诰中,夏原吉危坐俨然,一丝不苟,明太祖朱元璋诇而异之。后授户部主事。夏原吉到户部任职后对工作兢兢业业,最复杂的事务也处理得井井有条。建文元年明惠帝朱允炆升他为户部右侍郎。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夏原吉于永乐元年又被提升为户部左侍郎,掌管天下户口、田赋、财政等政令。明仁宗即位,进为少保(为一品官员)兼太子少傅、户部尚书。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病逝,赠太师,谥忠靖。
夏原吉实事求是,正直敢言。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同年,即永乐十九年秋天,即召群臣,集议大举亲征漠北,向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刑部尚书吴中询问边储情况。当时,因国库、粮草、马匹空乏,夏原吉据实相告:“此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灾眚迭作,内外俱疲。况圣躬少安、尚须调护,乞遣将往征,忽劳车驾。”建议兵不当出,明成祖龙颜大怒,一意孤行,固执己见,将夏原吉、吴中罢职下狱,方宾畏惧自杀。幸亏内阁大学士、工部尚书杨荣等人出面劝说才幸免于难。直至仁宗朱高炽即位,夏原吉才复官职。
夏原吉脚踏实地,勤政爱民,与民同甘共苦,为吴、浙水利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据史载,明永乐元年吴浙两地水患严重,地方官连年治理无效,洪涝成灾,百姓流离失所。明成祖朱棣特遣户部夏原吉前往治水。八月夏原吉到吴浙之地后,立即察看灾情,勘察河道,发现太湖流域下游地势平缓,河道弯曲、狭窄,经常淤塞。因此,疏浚下游河道(吴淞江、刘家河、白茆河)畅流入海,乃是治理吴浙水利的关键。于是他动员两地民工10余万人,日夜奋战,先后疏浚吴淞江、白茆塘、刘家河、范家浜、大黄浦等河道,引吴淞江上游之水取道刘家河入长江,重点凿范家浜,使之与黄浦江相接,将太湖东部河湖之水,特别是浙西来水循黄浦江排入长江,使黄浦江成为太湖主要排洪通道,并因地建闸,用以蓄泄。通过这次疏浚,不仅改善了太湖下游的泄水状况,而且改变了泄水格局,由从前以吴淞江为主泄道,逐步变成以黄浦江为主泄道,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治水期间,夏原吉身体力行,布衣徒步,风餐露宿,日夜奔波于工地,终于彻底根治了太湖流域吴浙两地频繁的水灾,从而使永乐年间苕溪、太湖两地的水患得到治理,使民获其利。同时他还上书朝廷,如实详申百姓受灾苦饥,要求减免灾民税赋,请发赈粮三十万石,以赈济灾民。明朝大臣(太子少师)姚广孝称赞夏原吉曰:“古之遗爱也。
也就是说,现在的夏原吉才刚刚重新恢复官职没有多久
这原本去半点事情,可没有想到这刚出来就被苗封给撞到了,不过夏原吉并没有责备,呵呵一笑,这也就站了起来,拍拍自己衣服上面的尘土,这才问道:“我看你这走路都在想事情,难道这又心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