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鹅湖书院前议事,石牌坊下遇二杨
王渊思与徐楷兴二人抵达书院头门口,头门前是一块巨大的石牌坊,高约莫有二十尺【清一尺约31厘米】,宽约莫有三十尺,由四根石柱支撑着,左右各两根不同高度的石柱,将石牌坊构成呈三个阶梯状,最高的一个阶梯上有三只鲤鱼呈跳水之势,在这之下是写着“斯文宗主”四个正楷大字的石牌,背额匾写着:“继往开来”四个正楷大字。在第二阶梯第三阶梯旁则是分别有着一个跳水之势的鲤鱼,整改石牌坊呈众星拱月的样子。
徐楷兴见石牌坊气势宏伟,便拱手作揖问起一旁稍微年长约莫五十岁左右的先生:“老先生,请问这石牌坊如此宏伟庄严,不知是何人所立?”
一旁的年长的先生见徐楷兴毕恭毕敬便回答道:“小友想必是新生吧,这石牌坊矗立于泮池与头门之间,始建于前明朝正德六年(1511),是由明武宗朱厚照所赐。”
王渊思听老先生说罢,感慨道:“不愧是江南四大书院之一,历史悠久,这石牌坊也是如此的磅礴大气。”
年长先生听王渊思夸赞学院,便大笑道:“这鹅湖书院约占14亩地【约8000平方米:清朝一尺约0.31米,1平方尺约0.48平方米,5方尺为1步约2.4平方米,240步为1亩约576平方米,因此14亩地约8000平方米。】,想当年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吕祖谦邀请朱文公【朱熹】和陆象山【陆九渊】、陆子寿【陆九龄】兄弟二人进行书院会讲,有书云: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开思文先河,书院也因此得名文宗书院”
年长先生脸色微变,又说道:“书院自南宋至清代已有近六百多年,每逢朝代更迭,几欲遭兵毁,但新君主入主中原后又几次重建,我大清圣祖皇帝康熙在五十六年(1717年)命工部营缮清吏司,耗资万亿,整修并扩建了鹅湖书院才有得今日如此浩大之规模。圣祖皇帝还在御书楼正门上方悬“穷理居敬”匾,前侧楹联,并做对曰:‘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
徐楷兴听罢,不禁感慨道:“圣祖皇帝无愧是仁风笃烈,救现在之兵灾,除当来之苦集,使学士大夫皆以琴瑟起讲堂之上,此乃天下之最难得明君也。”
王渊思听徐楷兴对圣祖皇帝如此高的评价,一直对满清统治不满的他唏嘘道:“那玄烨兴**,杀田有【清朝文人戴名世】,戮子襄【清朝文人庄廷鑨】,屠我江南才子不计其数,这又怎说,其晚年又大修书院,莫不是又当婊子又立牌坊?”
年长先生听闻,反驳道:“圣祖皇帝平生未尝妄杀一人,**所歼之江南文人乃奸佞小人,以词辱帝,以诗讽清之徒,其文无不有诬枉君上,悖逆圣道,蛊惑民心之处,如此奸佞小人,岂能不杀之?”
王渊思听闻年长先生对**杀害的江南文人如此贬低,便回驳道:“好个以词辱帝,以诗讽清,观我江南才子之文何来辱、讽之意?那玄烨,故从其等著作中,摘取字句,捏造虚意,以此便罗织成罪,殊不知当年北宋,以此法逻卒妄执平民,加之死罪,使之天下幽絷囹圄,横罹楚毒,终落成丧家之犬。”
徐楷兴赶忙摆手阻止兄长继续说下去,并对年长先生道歉:“兄长性子刚烈,出言莽撞,多有冒犯,请先生宽恕。”
年长的先生听到王渊思如此说道难免有些尴尬,一旁的徐楷兴也道歉,于是缓解气氛说道:“两位小友即是兄弟,想必是来鹅湖书院一同求学的吧?老友杨应琚,字佩之,友人戏称松门先生。”
徐楷兴拱手道:“小生徐楷兴,字墨棠。”徐楷兴见兄长王渊思还在闷闷不乐,便替他回答道:“这是小生的表兄王渊思,未取字。”
杨应琚听闻兄未取字,而弟先取字,不禁问道:“为啥墨棠小友为字先取字,而渊思小友年长而未取字?”
王渊思瞥了杨应琚一眼,便懒得与这个赞同**的人回答缘由,一旁的徐楷兴见状赶忙回答道:“佩之前辈不知,小生承蒙天宠,兴安县县试第一,于赐得‘秀才’一称,而家中长者无一人取功名,为便于称呼,因而取字。不过我兄长也得县试前十,才学了得,离取字之时仅有几月。”
杨应琚听闻徐楷兴是“秀才”,不禁惊讶,面前的少年并未过弱冠之年,如此年轻便取得“秀才”:“果然是英雄出少年,楷兴小友、渊思小友年级轻轻便取得秀才和县试前十,日后定能报效朝廷,为民造福。”
本就有点闷闷不乐的王渊思听到“报效朝廷”四个字,挑眉说道:“谁稀罕为这满清报效?”
杨应琚见王渊思如此说道,也不好多说其他,为了不使气氛过于尴尬便说道:“鄙老今日也是带犬子杨重英来求学,犬子这会不知去何处小解了。”
徐楷兴听闻杨应琚也是带着孩子来求学,不禁思考起来,面前的杨应琚不过而立之年,身着锦衣,背披朱色袍子,想必非富即贵,而其子年纪应与自己差不多,年纪轻轻也来求学,想必功名不在自己或表格哥王渊思之下,果然面前这个老先生不简单啊。
三人正在石牌坊下说话时,一名年龄和徐楷兴差不多,带着黑色兽皮帽,长着一副国字脸,面色哟黑,五官刚硬的男子走来,观之体型,约莫六尺出头,身形宽厚壮实,令人惊异的是,在这寒冬六九的时节,男子只穿着一件粗制长衫,并且男子看上去并不觉得有丝毫寒意。在鹅湖书院里,这个相貌和这个体型男子的出现显得与整体氛围如此得“格格不入”,如果说他是山上下来卖柴的那倒也不足为奇了罢。
这名男子见杨应琚在石牌坊于徐楷兴和王渊思交谈,便小跑了过来,待到杨应琚身后,便轻声地称呼道:“父亲大人,孩儿回来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