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战后安排
消息传回新丰县第二天一早,刘协就听到小黄门来报,文武百官前来觐见。
刘协更衣之后就接待了了文武百官,以杨彪为首的文武百官先是高呼万岁,最后又是一起请求皇上移驾回长安。并希望征调民夫重新修缮长安。刘协想了想道:“如今雍州刚刚光复,此地也大战多年,百姓们也该休养生息了,如今长安虽然光复,但现在开始修缮实在是劳民伤财,现在我们暂居新丰倒也不错,不如住上几年,等天下归一,我们再回长安吧!”
文武百官们又劝了一阵,但刘协坚决不从,百官们只好最后作罢。但是刘协也不好拒绝百官们的一番美意,于是说出了自己对长安城的一些规划思路。
长安本身就是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并且占地面积不小,本来民众居多,但这些年连年的战乱让那里几乎成为了一个禁地,民众早已经逃净了。但是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人口,那就是一块废墟,所以当务之急就是重建长安,刘协的意思是先将长安的全部土地都收归国有,在里面先建设一些工厂,特别是械器厂,将这个迁往长安,然后将新丰县的士兵学校和军校迁过去,因为之前新丰县是个小城,所以士兵学校和军校都直接在城外临时凑合,毕竟上万人同时训练,甚至经常的五公里负重越野,一个小城根本没有这么大地方啊,然而长安就不同了,作为曾经西汉王朝的都城,长安占地面积极为广阔,足以拿出这么大的面积,所以正好将这两个军事学校搬过去。然后因为现在为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始终是首位,所以刘协打算在长安城内留下一片土地来进行耕种,当然目的也不是为了产粮,而是建设一个农业大学,占地3000亩,极为广阔。这个大学建设之初,当然拿不出可以称之为科学家的人才,但刘协打算招募一些农民,教授他们读书写字,然后在里面分门别类的研究,如何种植才能提高粮食产量,可以提高效率,节省力气,或者是研究一些农业工具,研究肥料,研究种子,甚至是在这里给粮食育种。
因为之前刘协得到的玉米种子被种下,现在已经收获了,不出刘协所料,大丰收。足足产了18万斤的粮食,比刘协预料的还要多的多,因为刘协指导农人们用人和牲畜的粪便发酵后做成农家肥进行施肥,所以让玉米的产量大大的提高了。虽说比不上后世化肥的效果,但也是很不错了。于是刘协一方面让人煮了玉米分发给了文武百官,一方面又将其磨成面粉做成馒头分给百官。这个年代大部分人吃的都是粟米高粱等,小麦面粉还没有普及,这次即使是吃到后世都觉得难吃的玉米面,也让百官们惊叹不已,只觉得非常好吃,当刘协说出这种作物的产量后,更是让他们吃惊,没想到这个如此的高产,刘协给他们介绍了很多的玉米的吃法,还有玉米面糊糊,就是用玉米面熬汤,玉米本身就是富含热量的主食,营养成分比小麦还要高,后世大多数用当做饲料,牲畜们吃了会壮实,人如果天天吃的话,肯定也会有力气。刘协对文武百官讲述,这个作物等明年再育种一季,然后就有种子可以大规模推广了,而现在刘协准备先拿出八万斤种子,分给百官们,百官们在外地都有大量的农田,如果有意的官员们可以领取一些种子,在自家的田里种植。第一年也留着打种,以后就按照刘协的种植方式,就是小麦玉米小麦循环的种植方式,在种玉米的时候,就混着种植上大豆,这样一年两熟的模式,并让领取种子的百官们都从家里派几人来农业大学学习种植技术。好在未来提高农产品产量。
而刘协剩下的十万斤玉米,则是自己留着打种,明年再将种子分发给各地的农民,城内那三千亩地更是其中之一。
再就是长安城内,再留下一块两万亩的土地,在里面除了留下一些道路外,其他地方就种上树木,那块地就留在长安城内的一个湖泊河流的周围,这片地方也不种别的树,只种杨树,因为杨树生长的极快,在未来可以用它们建设房子或者制作家具,被砍掉的枝叉还可以用来生火。
再就是皇宫,刘协打算未来在建设皇宫的时候一定要相对小一些,因为现在的重点是这个天下,个人享受这些事未来再办也不是不行。
这些大方向上的规划就这样,长安城剩下的土地,刘协打算等一些基础设施建完之后,再整块整块的拍卖,拍卖给雍州或者天下的富户,由他们来参与建设。毕竟一个国家的都城,如果局势能够稳定下来,对富商们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而目前,长安城内的土地都是荒地,因为是个都城,所以十分巨大,长大概12公里,宽10公里,足足有120平方公里,18万亩地,除去一些河流湖泊,还有已经被规划好的土地,还剩下13万亩之多,这些土地未来肯定有大用,但眼下也不能荒着,刘协打算从各郡召集民众去长安城屯田。去屯田的农民免费发放种子和农具,所产的粮食和地方政府三七分账,等未来粮食产量上了规模,每亩地一年产量到达了一千二三百斤,那这13万亩地,在未来至少每年都能养的了近50万军民。即使长安城被团团围住,如果不被攻破,怎么样都不会缺少粮草。最后刘协也答应百官,等到了长安城大体建好,就移驾回京。
并且刘协也让杨彪安排各个郡县官员的安置,之前西凉军阀掌管雍州,各郡县多为军队或者地方世族豪强掌权,军队掌权,武官大多为莽夫,不事生产,各地经营惨淡,民不聊生。而世族豪强掌权,则是大肆吞并田地,无数的平民沦为家奴,郡县的府库成了豪强们的私产,各级官员都是由族人担任。这两种模式,无论哪一种,都不是好事。虽然在特殊的时期,可以庇护一部分百姓,不至于让他们流离失所,但如今大局已定,这样多的地方实力派,早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发展,对于西凉兵掌管的郡县,如果投降,那样便收编,不投降就消灭。而地方豪强,则是令他们交出这些年来收容的家奴,让他们重新成为平民,解散自己的部曲,这些私人武装,一部分刘协就地解散,成为平民,一部分迁往长安进行屯田,还有一部分身体素质较好的,为人正直的继续入伍,编入野战军进行训练。
而各个郡县,本来由西凉兵掌管的,就派官员前去管理,上任时,携带城防军前去驻扎,每个县城里驻扎城防军的一个团,大概400人,每个郡驻扎一个师,分散在各个县城或者郡里,大概有4000人。
而那些由世族豪强掌管的郡县,则还由他们掌管,但要清查府库,人口,官员任免必须经过内阁同意,并依然由城防军进行驻防。
各地的城防军一是为了守城,其二就是在城内划出土地,进行屯田。
连年大战,让雍州损失了大量的人口,但从现在起,要开始休养生息了,在之前的东汉末年,雍州有500万人口,但近日各郡县统计,人口仅仅只有200余万,损失了大半。
另外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犒赏三军!
刚刚大战结束,对于战场用命的将士们,刘协必须要有所表示,一是肯定他们过去的成绩,再就是和他们一起展望未来。
之前军队里对于刘协的抱怨早已经消失,之前很多将士士兵,都以为刘协不会打仗,在那里瞎指挥,外行指导内行,但没想到,禁卫军团能取得如此彪悍的战绩!这还是一些新兵啊,还是步兵啊,仅仅靠着简单的阵列,简单的长枪,就击败了数倍于自己的西凉军,甚至是原装的西凉骑兵部队!那些都是武艺高强,在战场上驰骋不败的西凉骑兵!一个正面交锋,在漫天的黄沙里,就直接不见了,全军覆没,禁卫军团的将士们,甚至比全军覆没的西凉骑兵还要震撼。这一仗,皇帝在他们眼里,几乎成为了神明,之前那些吆喝皇帝不会打仗,不会带兵的人,也都彻底服气了。笑话!这种练兵手段,这种战术,就算西楚霸王在世,也得栽个跟头。从此禁卫军团以天子私军自居,再往后,大汉帝国的男儿们,每个人都盼着能加入禁卫军团,那份荣誉感,是其他部队所体会不到的,在未来的战场上,禁卫军团凭借出色的指挥,严格的纪律,强大的武器,纵横天下,成为大汉军队的一根定海神针,当然这还是后话。
刘协从各地的豪强大户处购买了无数的牲畜和粮食,很多豪强大户也非常配合,主动捐献了粮食牛羊还有钱财给皇帝,用来这几日的犒赏三军。到了今日,军队共有3个禁卫军团,补充人数后共计21000人,野战军已经编成了4个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每个野战军1万人,共4万人,城防军命名为雍州城防军,为一个军有5万人,分为12个师组成,固定驻扎于各个城池,负责防务和屯田工作。自此雍州共有军队11万多人。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