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节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节 (2 / 3)
        “什么,李医生,不打静脉注射了?”徐晓明有些急了,想露一手的机会没了。

        “猪没事了,打一针肌肉针也只是预防复发。不要急,今后有你忙的时候。”李医生安慰着徐晓明。

        “这个猪的病,怎么会痊愈得这么快。”徐晓明心有不甘地说着。我与张正华、李医生看着徐晓明的失望样子,都笑了。这家伙还不希望猪的病早一点儿治好。刚学习兽医这个职业没几天,他可能还没有真正弄明白兽医的职责是什么。可能徐晓明还不知道,给猪用药,单就一个用药方式,收取的费用就不同。我们兽医,既要把病治好,又要争取为社员减轻每一次的治疗费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兽用抗生素各类药品价格都是较贵的。例如一支300万单位的青霉素需要3元多**,这是一个普通人10天的生活费。作为一名兽医,在选用药品和用药方式上是可以有所选择的。

        今日回知青点,社员们收工回家,在路上遇到队里的政治队长陈队长,我与他打了一个招呼,晚饭后,到他家说说近阶段在外的工作。

        我所在的燕王公社红星大队第4生产队,既没有一个“村”名、又没有一个“庄”名,对外自报户口所在地或填写通讯地址就是行政区域划分的燕王公社红星大队第4生产队。

        整个生产队老少30口人,11户人家。有三户大姓,陈、沈、王。每个大姓也就2-3户人家,还有1户1姓2家。

        住房毫无规律散落在李家塘支流,名为“叶泾”的东西两岸的河湾里。

        有100多亩土地。按上级的种植作物规定,约70%土地种植粮食——小麦、水稻;约30%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油菜、棉花、薄荷。

        除去小孩,每天能下地干农活的男女有二十多人,男壮劳力有6至7人。属一个田多人少,特别是缺少青壮劳力的生产队。

        1965年丰仓知识青年下乡插队时,生产队接纳了5男3女8位知青,1968年又接纳了2位吴州市男知青。从生产队接纳知青性别和人数可感觉到生产队领导希望通过接纳知青插队,使人口结构在年龄层次、性别上更趋优化合理。当年知识青年下乡插队的国家政策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扎根农村闹革命”。“扎根农村”,就是一辈子在农村,当一个有文化的新农民。生产队接纳这么多知青,希望若干年后,队里就能人丁兴旺,气象万千了。

        但这种美好愿望没有持续多久,就被现实击得粉碎。先后有2位知青应征入伍。当地农村青年退伍时,哪里来哪里回;但知识青年退伍就不回原插队的生产队,返了城。知识青年下乡没有几年,1970年开始掀开了知青返城大幕,没几年,知青全离开生产队回城了。2015年,知识青年下乡50周年之际,我们这批知青组织了一次返乡活动。行政区域名已不是当年燕王公社红星大队等4生产队了,而变成明溪镇土桥村委会了。

        原生产队的老人大部分已离世,现在60岁左右的老人,当年是10岁左右的小孩,对50年前发生的知识青年下乡插队的热闹红火岁月这一段历史记忆模糊了。陈队长早“走”了,已87岁的生产队队长沈老伯还健在,他哽咽着说:“我以为你们早把我们忘了。”

        老队长讲起当年敲锣打鼓,把我们迎进队里,然后一个又一个再把我们送走,说到动情处,大家的双眼都湿润了。老人说:“等你们10位知青全走了后,一是为了平整土地,二是为了减少看着你们的住房,思念各位知青而引发的伤感,把你们知青的茅屋、猪舍、厕所全拆了,重新变成了耕地。再过几年,等我们都‘走了’,这段历史,不会有人再记得或提起了,我也不知现在村委会的历史档案中是否会记录一笔上世纪60年代知识青年下乡这一重要事件。”这是后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