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七章:长谈 (3 / 4)
“革命尚未成功,我辈仍需努力,好,说得好,深得我心啊。”孙文琢磨着马锐的话,大起知己之感,“马先生对革命事业持同情和支持的态度,这一点从应彪兄的信中已经知道了,既然大家都是同道中人,说话也不用遮遮掩掩的,不瞒马先生说,孙文这次来伦敦的目的也是为了筹集下次起义的军饷,没想到一上岸却先在报纸上看到了你的公告,正有意通过报社跟你联系呢。”他指的是马锐在报纸上登的连锁店招商广告。
“哦?”马锐装着感兴趣的样子向前探了探身子仔细倾听,其实他没敲门之前就猜出了孙文到伦敦来肯定是筹钱的,这位革命领袖几乎从来没富余过,此富余不是指的“富裕”,而是说他一直缺钱,不管在辛亥革命之前还是革命成功之后都是如此,不过他并没有急着掏腰包以对孙老大表忠心,支持同盟会的革命活动在他看来也是一种投资,至于怎样支持就要讲究方式和方法了。
“请允许我为诸位绍介一下清国现在的形势吧,众所周知,去年的某个时间,大清国消除了慈禧皇太后的独裁统治,这对清国国内的事务影响非常之大,当然,即使是慈禧皇太后还活着的话,她也无法阻止一种必然的结果,那就是鞑靼人的统治终将会被一个民主的共和政体所取代,实际上旨在推翻满清帝国统治的宏大计划已悄悄进行了多年,我们关于民族独立的宣传每一天都在取得进展,对于我们来说,最后的胜利只是一个时机问题,而这个时机即将到来。”提到他为之奋斗终生的革命事业,孙先生的语气明显有些高亢起来,略显苍白的脸上也泛起一丝红光。
“先来看看来自国内的支持吧,我们不妨从清国的陆军和海军说起。用现代化方法训练出的清国新军总共由12个完整的师组成,其中5个师已经准备支持革命事业,我指的是扬子江以南正在形成中的新军师团,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处于革命党人的指挥和操控中,武昌,隔江相对的汉口,以及南京这些城市,也都有着强烈的革命倾向,我们和他们已经取得共识,一旦革命军在南方立足,他们就会立即加入进来。”
“您的意思是准备在南方起义以占据一两座城市吗?”马锐只是从史书上知道的辛亥革命的结果,对于它的真实过程并不了解。
“事实上我们希望在第一次的突然行动中就能夺取至少两个富裕的省份,”孙文微笑着回答马锐的问题,他并没有指出具体是哪两个省,“我们回到清国陆军的话题上,刚才说到我们已经掌握了5个师,另外的7个师呢?这些守卫在北京周围的部队包括天津的驻军在内,都是同一个人创立的……”
“袁世凯。”马锐轻轻吐出了这个名字,孙文鼓掌大笑:“原来马先生对国内的局势也了解得很,不知你有没有听说他已经被罢黜了呢?”
“有这回事?”马锐感到有些惊讶,他往国内发电报跟曹宝华和许四虎等人联系时并没有问及袁世凯的近况,现在落后的新闻传播方式也使他无法及时地得到国内的消息。
“大清国现阶段的实际统治者是年轻的摄政王载沣,他于今年元旦后的第二天下诏,令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开缺回籍,至于理由么,‘其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一个小小的足疾便让他回乡养病去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估计那位摄政王爷也是怕手握重兵的袁世凯功高震主,对满人的新皇帝有所不利吧。”马锐如此猜测道。
“且不论袁世凯被贬黜的真正原因,我要说的是满人自毁长城的后果,由于长官遭到贬黜,这7个师对北京政府的忠诚度被大大地打了折扣,虽然在他们与我们之间并未达成任何约定,但我们坚信他们不会为满清政府卖命,而在满洲,另有一师新军是由一位参加革命党的将军指挥,我们可以信赖他们,必要时我们可以跟他们合作来对抗北京政府。”听到这马锐很想打断他的话,问问那位参加革命党的满洲将军是谁,可扭头一想初次谋面的情况下,孙先生能告诉自己这么多机密已属难得,再追问下去就有些得陇望蜀的意思了。
“下面要说到海军,其实自甲午以后,清国海军的力量已经明存实亡了,所谓的海军仅仅包括四艘巡洋舰,最大的一艘只有4000吨级,其它三艘都是2900吨级的小舰,当然海军中的大部分军官和水兵也都加入了革命党。”
“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广东、广西、湖南征募到了清国最富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可以说大清国的整个南方都已经为一场全面的武装起义做好了准备,再加上来自日本、英国、美国和南洋的支持,大清国目前改革运动的形势就好比是一座全部由干柴组成的森林,仅仅需要一点火花就能让这座森林燃起冲天的大火!”孙文用一个强有力的手势结束了他对国内形势的分析,长期演讲的丰富经验使他并不高昂的语气充满了煽动力,他的话表达了他对自己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必定成功的坚定信念,马锐对这一点倒没有怀疑的意思,只是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孙文所说的“机会”要等到辛亥年以后才会出现,离那一天还有两年多的时间,革命党人在这期间发动的武装起义应该是无法成功的,就像孙文说到的几个月前的广安起义一样,不过他并不想就此提醒孙文,一来是无法实言相告,二来辛亥革命成功也是一次次失败的起义换来的,正是那些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的牺牲才点燃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当然其代价未免太惨重了一些。
“能冒昧地问一下您所说的‘一点火花’是什么意思吗?”一直静静聆听的凯瑟琳开口问道,标准的北京话使得对面的人都有些吃惊,如果闭上眼睛不去看她的相貌,他们绝对会以为正在说话的是一个正宗的北京姑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