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坐着马车去北京 (4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坐着马车去北京 (4 / 6)
        金爷几十年的江湖路走下来,天南海北的见识极广,马锐听他介绍,才知道曹宝华名刺上的“束鹿县”就是后世的河北省辛集市,曹家在束鹿算是首屈一指的大户,生意遍布全国各省,上海天津都有分号,各类皮衣皮具甚至远销欧美,这十几大车的料子就花了近三万两银元,要运到北京,跟蒙古过来的料子一起装车运到束鹿去。

        马锐听了咂舌不已,对曹家的实力更是惊叹,原本还以为曹宝华就是兴盛皮货行的大BOSS了,听金爷说了才知道,在家里排行老三的他只是负责京津以北的生意,南方和海外各由两个哥子掌控。

        金爷咂了一口酒,若有意若无意地问马锐:“听小兄弟说话,一口京片子流利得很,莫非也在京城长住过么?”

        一句话问得马锐后背出汗,他普通话本来说得就很标准,以前跟胡子们说话时被同化成了东北口音,现在跟一口北京话的金爷聊了会天儿,不自觉地改成了普通话,却被心思慎密的金立德听出了破绽。

        没办法跟他解释自己所说的普通话跟北京方言有什么异同,马锐只好乱扯了借口,说自己从小跟着叔叔在东北长大,叔叔曾经在北京做过药材生意因此说话带有北京味儿,这次就是变卖了家产要去美国谋生,上次说自己从美国回来是因为掌灶时不小心被烧了辫子,怕官府找麻烦才扯了个谎,顺便把许四虎投奔张作霖的事也抖了出来,心里却懊悔当初不该满嘴跑火车,扯一个谎言要想不被人识破,就得再扯一个更大的谎言去掩盖它,听了他真假参半的解释,金爷点点头便也没多问。

        马锐慢慢把话题转到天津的银号钱庄上,金爷初时有些拘谨,酒肉都是见马锐用过之后才肯入口,此时稍微有些酒意,谈兴大发之下把天津近几年的金融形势一一道来。

        庚子年间(1900年),当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过津沽大地后,已经通商开埠40年的天津城商业受到了莫大影响,许多银号因此而倒闭,经济萧条。

        天津开埠后使用的是以银为本位的“银帖”,后来银帖发行过多便不断贬值,用银帖兑换白银便须加色即所谓的“贴水”,老刘用马锐的40两黄金和600个银元,总价值1000两银元却换到1100两银贴,就是这个缘故。

        而三年后(1903年)大清发行并在天津通用的铜元,更是给了天津的金融业一记重拳。

        从清王朝的角度来说,发行铜元是为了治理天津的金融市场,缓解天津的金融危机。而实际上,铜元发行后,却与当初发行的目的背道而驰,形成了新的金融风潮。铜元在发行后不久,就开始贬值,1903年9月份,甚至达到每两贬值200文。而与当时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行业也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一些贫苦人家在把自己的衣服当了以后,准备在过年的时候赎回来过冬,当铺却不准他们用铜元赎回,原因就是由于铜元贬值,一块银洋可换铜元1800余文,可换制钱1400文,仅此而言,铜元制钱已差400文,中间巨大的差价使得不少钱庄因为对铜元走势估计不足而破产。

        而杜泮林口中的假银案告破后,使得天津的白银问题凸显,津门金融市场上又引起了一番不小的波动,终于在今年爆发了银色风潮,银色参差不齐致使银价急剧变化,无数银号关张,欧美各国洋行也紧急叫停白银兑换外币业务。(真实历史上并没有停止白银兑换外币,为了情节需要,犀利稍稍改动了一下,有兴趣的书友可以去网上自行查下资料,这里就不多注水了。)

        听到这里马锐暗暗庆幸,还好临出发前跟杜先生深谈了一番,不然到了天津又得折回北京,来回折腾一番没有半月也得十天。

        二人谈谈笑笑,肉没吃多少,酒却一人喝了半斤下去,金爷酒兴尽得差不多了,推杯不饮,马锐身上有伤不敢多喝也没强劝,金爷拉开车帘看了看天色,问骑马跟在车旁的护卫:“离秦皇岛还有多远?”

        那护卫本来跟在马锐车旁,见马锐上了金爷的车才跟了过来,他跟扭头看着自己的马锐对视了一眼,回答道:“不远了,还有里把地就能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