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秋收 (1 / 2)
几天之后,大旭顺理成章的跨进了赤脚医生的行列。
每天在村子里走家串户的给孩子们打预防针针、宣传普查寄生虫等等,并在公社下派医生的指导下,孙大旭很快能独立处理一些常见病,如头疼脑热,伤口消炎缝合、包扎等问题。对付一些不复杂的病症,摸脉、出方的准确度也得到了指导医生王大夫的认可,针灸方面也是进步的飞快。大旭用自己的刻苦,胜任了农村基层兼职医疗工作,对此,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只要每天不下地干活,大旭就在红医站里对着那个塑料的人体模型研究穴位,但凡是他自己能够触及到的穴位,基本都被扎了多次,身上一片片结痂的、冒血丝的小针眼,看了麻蝇的慌。
对于大旭当赤脚医生这事儿,社员们什么态度的都有:有羡慕的、嫉妒的,有真心高兴的、有撇嘴瞪眼的。嫉妒的是看着人家孩子能会看病,自己孩子面朝土地背朝天,啥时候能干上这样一个别人能求上的活啊!
在村里就是这样,有点鸡毛蒜皮的事大队广播里就能人尽皆知了。比如谁家找不到出去玩的孩子了、哪家东西丢哪了、队部取信件、安排社员到哪干活、传达个文件啥的全部通过大喇叭进行广播。这不,自从孙大旭上任赤脚医生后,每天喇叭里基本就是:孙大夫听到广播到***家去一趟啊,他家有人生头疼了(发烧了、或者是受伤了等等)。
每每听到喇叭里广播孙大旭,宋鹏程的娘就会说:“你看看人家大旭,跟你一块长起来,出息了,人人求着。看看你,一天天的裤子都提不正!咳。”他们不知道,大旭比一般社员都辛苦,即要为人民服务,还要为家里服务。即使正在地里干着活,社员们也会跑去地头喊他去给瞧病。如没白天没晚上的,随叫随到基本没有一天歇过。孙大旭也是乐于来回奔走在洼子里的小路上,走家串户的上门应诊,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也不管阴天或是下雨。
大旭干着受人尊重的工作,旁人也觉着他的前程是往好的方向发展,上门提亲的媒人也是不断,孙大旭真的成了众人眼里的香饽饽,爹娘也不再着急担心儿子的亲事。
普通人的生活简单,也轻易激不起多大的浪花,当然也会有大事闹出动静。
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男人们忙不完的农活,挣不够的工分。家庭妇女们做饭、喂猪、打孩子,日复一日。
秋收很快到了,社员们不再有时间闹毛病,大队部的大喇叭也没空再聒噪。洼子里里进进出出最多的就是七老八十的老人和三三两两一起弹珠、撞拐、蹦皮筋、踢沙包的小娃子们,清静的很。看家狗冷不丁的叫上一声,都让人突然的心惊一下。
地里望不到头的玉米和高粱,还有田边上插缝种的黄豆,村民们看了都喜不自禁:今年能分到足够富裕的口粮了。由于是人民公社制,实行集体生产,共同劳作,集中分配口粮,同时劳动量也是按人口进行分配的。下洼村社员少,耕地多,人均分配的工作量也很大。大旭家的适龄劳动力有五个,有十亩多的玉米需要在三五天掰完,避免变天造成粮食损失。
大旭安排三弟在家看好四弟五弟,娘在家歇着,到晌午头做些简单的吃食给他们送地里就行了,其他跟爹还有二弟就在地里没白天晚上的连轴转了。三个壮劳力按时完成了玉米抢收,也是累的够呛。后续还要晒玉米、脱粒、砍玉米杆、翻地、准备种植冬小麦。
社员们的工作按小队进行管理,掰下来的棒子装在麻袋里,整齐的摞在地头路边,由生产队的饲养员们赶驴车或者马车送到场地,晒干后社员们一起再挫粒。大家集中在一个场地完成粮食装包和柴杆积垛,说说笑笑干的也是热火朝天。
其实,农民地里刨食吃的日子,真的是很辛苦,只是大家都学会了苦中作乐而已。
大旭在一群人中显得最格格不入。白白净净的脸、细细乎乎的手,根本就不像干农活的人。社员们也最爱拿好脾气的大旭调侃,他也就是脸一红嘴咧着笑一笑,从来不往心里去。
“大旭,你给人打针是打哪啊?是屁股还是胳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