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京师之内渐成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七回:京师之内渐成林
        上回书说到梁山众人巧借奸人诡计,总算谋得立身根本,小乙哥是此间最劳苦功高一人。

        说道锦衣卫部署,谈及点兵选将之事,先给各位看官普及一下北宋时期军队的基本知识:

        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用今天的话说,禁军乃国家正规军,相当于人民**,厢军乃地方公安支部,相当于各地的警察,乡兵便如当下的便衣、协警、城管等。宋制是选拔厢军中的精锐来填补禁军,当然优秀的乡兵也可能升级为厢军。

        其中还有一特殊兵种,称为番军,相当于近现代的雇佣兵,乃任用各少数名族组成的军队,各有特色,战力颇强,只是数量极少。

        如此一来,国家军队主力军,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禁军,厢军与乡兵,好的都被一个个调走,剩余可想而知战力多差。而禁军控制权全在中央王朝,禁军监视控制着厢军,厢军监视控制着乡兵,削弱地方政权,强化中央集权,再利用各种官职分权处理,最终国家政权便掌握在君王与权贵几人手中。

        宋朝禁军编制大致有:军(大军)、厢、军(小军)、指挥、都等。一个“都”有百人,可相比近现代的连级编制。五个“都”组成一个“指挥”(五百人),“指挥”相当于近现代的营级编制。五个“指挥”组成了一个“军(小军)”,“小军”相当于近现代的团级编制(二千五百人)。十个“小军”组成了一个“厢”,“厢”相当于近现代的加强师或者普通军的编制,毕竟有两万五千人。两个“厢”组成一个“军(大军)”,在宋朝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左厢与右厢的说法,一个“大军”足有五万兵马。水浒中如武松武都头,其属下管治有百人兵力。

        宋朝同时为了防止军权过于集中在当朝权贵手中,预防其篡权夺位,古书载述“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简单来说,徽宗执政时期,号称有八十万禁军,将禁军对半分,一半留在京都,一半分散在各地,内外相互牵制。

        八十万禁军名册上如此,其中多有挂职或者身兼多职者,兼之奸人专制弄权,**管治不严,落到实在的,战端若开,能上阵杀敌的,举国上下怕不过五六十万,真正英勇善战的人数更要大打折扣,算其有三四十万都是高估了。

        驻守京都的禁军,分扎为四个大营,分别守卫东西南北四座大门,除去已任用京城与宫廷守卫职责的,每个军营中尚有几万兵马。

        小乙哥新任锦衣卫指挥使,为了避嫌,上禀进谏,锦衣卫人员便从禁军营中选用。于是奔走巡视各营,索要兵马名册,仔细挑选。所有人员,只挑选那厢军中新晋的禁军新兵,却是为何?

        有官职地位之人,不便随意调用,且其在军中任期越长,与奸佞权贵有交情有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大,忠诚方面无法信任。当然新军中也有不少通过贿赂巴结晋升而来,只要查明其身世背景,排除异己不是难事。

        几日下来,小乙哥挑选出来有四五百人,根据人员不同特点,把他们分成盾牌兵、近战兵、远程兵、亲卫兵、侦察兵等,便开始进行对应的强化训练。

        十天半个月过后,直接由徽宗考核钦点。

        徽宗本是一文弱书生,对刀枪棍棒的一窍不通也不感兴趣,随意抽出几人简单考核,再查阅人员身世背景,便点头应允了。

        到此,锦衣卫第一批人员任用完毕,部门初步成型。不过为了保证所有人员忠心不二,更是将他等直系亲属,召入京都,划出一道街市以作专用住地,君王钦点为“锦衣街”。

        刺杀事件之后,锦衣卫人数更直接扩增为两千人,在军纪严明,管治有方之下,相比于当朝禁军,锦衣卫是个个精英,全是以一当百的好汉,成为京都之中不可小觑的势力。

        回看梁山军征讨田虎大胜而归,大军仍驻扎在陈桥关,众将及亲卫军押解贼首回京复命。

        城中百姓早听闻喜讯,再次夹道相迎,瞻仰军威,全城上下,又陷入喜庆狂欢中。

        而对面封赏一事,朝中百官,又开始了拉锯战,各凭道理,各有心思。

        奸人一党,当然是万般排挤,极力压制梁山军,一个个振振有词,口口声声为了朝廷社稷,可谓难辨忠奸,所依要点有二:梁山军招安归顺不久,其忠待证,日久方能见人心,更兼原本多是作奸犯科之人,贼性难改本性难移;征战有功,但非功盖千秋,且征讨期间折损军马不少,耗费钱粮甚巨,还误了安抚使监军官,罪责不小等。总而言之,勉强算功大于过,只可少任轻用,以观后效。

        忠臣良将,对于梁山军无不是推崇备至,竭力保荐,与奸人针锋相对,据理反驳,也列出诸多裨益:梁山军设忠义堂,立志替天行道,虽被迫落草为寇,不作不仁不义之事,其忠良之心,展露无遗;归顺以来,蒙受皇恩,为国尽忠,抵御外敌,讨伐反逆,屡战屡胜,彰显君威国威,屡屡建功,巩固江山社稷。既是征战,便不免耗费折损。总而言之,攻盖于过,如此忠臣良将,可谓百官万民之表率,当重用全军,以壮王朝。

        说两大分化阵营,各有心思,那奸人权贵久在高位,专制弄权,忧虑梁山军入朝成势,威胁到自己,权势易主;忠臣良将等,被奸人欺压已久,早看不惯受不了,又无可奈何,通过观察了解,梁山军明显是同道之人,正好借他等对抗奸人一党,以振朝纲。

        正所谓:借势部署锦衣卫,京师之内已成林。梁山深得忠良心,封赏入朝抗奸佞。

        梁山军封赏如何,后续在朝又如何作为,且看后事分说。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