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灾荒连年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五章 灾荒连年 (1 / 2)
        金秋本来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希望的季节。但三个月滴雨未下的中原大地,早已经是赤地千里,百姓易子而食者不计其数。

        无数的百姓逃离家乡,涌向运河两岸,向着富裕的江南方向乞讨求活。永城近一个月来,也足足涌进三万余口流民,这些百姓无不是饥寒交迫,眼巴巴的眼神充满渴望与无奈。

        永城虽然也处在中原地带,但却靠近两淮,加上境内芒砀山脉起伏,又有沱河与浍河贯穿而过,虽然同样遭遇严重的干旱,但作为知县的公孙翊,带头组织百姓修建水池沟渠进行抗旱,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干旱带来的灾害。

        尤其是公孙翊推广种植的红薯,因为耐干旱,加上永城肥沃的土地,长势却是十分喜人,再过上一个月就会迎来收获。

        通过摊丁入亩以及造田登记普查,永城一共得三万倾耕地,其中一万倾水田,两万倾旱田。但在公孙翊推动的新政刺激下,那些被藏匿而重新获得户籍的百姓,开始大肆开荒耕地,仅仅月余就新增一万倾耕地。

        而今年永城红薯种植面积超过一万倾,玉米花生等农作物近五千倾,这样高效的耕种,无疑将会大大提高永城粮食的收入。

        这不旱地第一季的玉米收获,就高达数万石粮食,比之往年足足提高了一倍,而还有接下来的秋粮以及红薯收成。

        所以即使面对涌入的三万流民,公孙翊因为手有余粮,而没有丝毫担忧,反而大喜过望,因为永城正在大搞水利建设,正需要劳动力,而本地的百姓因为忙于农活已经乏力,这批流民正好填补空挡。

        “二哥,这批流民我交给你,你把他们编成十个大队,分别在沱河以及浍河上中下三个位置,建好储水库,以及灌溉沟渠,同时你要挑选五百精壮,作为护卫队。凡是参加劳动的百姓,每日不但可以吃饱肚子,来年还可以分派耕地,允许他们在永城安家落户。”今年永城之所以能够抵抗旱灾,就是前期修建的储水池以及水渠,为抗旱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而公孙翊的下一步是准备把之前的储水池进一步修建成水库,引用河水修建一个个灌溉水库,这将会进一步改善农田灌溉的问题,既能抗旱,同时也能防洪,甚至还能养鱼以及鸭鹅等畜牧,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李岩现今虽然没有正式的官身,但在永城他的实际权力却不小,因为他是民团的总教头,永城两百多名民团成员,全部由他调配驱使,如今要是再成立一支五百人的护卫队的话,那他手下的人手就会增加到七百多人,这样就会形成一支不小的军事力量。

        “三弟放心,二哥明白。”私下里已经结义为异姓兄弟的公孙翊,李岩,宋献策三人都是兄弟相称,在公共场合,三人又保持着距离,彼此称呼官职。

        李岩现今是民团总教头,宋献策则被公孙翊任命为师爷,负责协助自己处理县里的公务,虽然他这个师爷只是幕僚身份,并不是官身,但如今宋献策已经全面接管县里的大小政务,俨然成为了县里的二把手。

        县丞张洪与主薄胡尘二人,被他指使的团团转,可偏偏二人还没有半点怨言,甚至还带着点巴结的意味,可见宋献策御人的手段。

        县里既然大搞建设,自然要用钱的地方不少,而钱从哪里来呢?公孙翊肯定不会去盘剥百姓,那就只能拿县里为富不仁的乡绅官绅开刀,但这事他这个知县同样不能出面,因为这于官声不利,容易引起骚乱。

        所以做恶人的事,公孙翊直接压在了试百户唐通身上,既然他是皇帝派来监视自己的,那么自然不能让他闲着,也不能让他过的太舒服。

        为此公孙翊直接给了他一个命令,对那些狗大户挨个的查,只要有任何违法犯纪之事,立即拿下,一旦招供就直接抄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