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灾荒之年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二章 灾荒之年 (2 / 2)
        说起来黄道周原本是打算辞官前来建昌府办学的,不料他因为听了公孙翊的一席话后,首先上书向皇帝做了检讨,并且力挺了兵部尚书杨嗣昌,并上奏提了几条公孙翊关于钱粮的改革建议,竟然让崇祯皇帝龙颜大悦,直接赦免了他昔日狂悖之罪,还把他调任去了南直隶担任户部郎中,负责协助南直隶户部征收赋税事务。

        黄道周对于自己为何升迁一事,自然是心知肚明的,这不在离任之前,他特意派门人来接公孙翊,并且希望公孙翊能够随他去南直隶国子监就读,以备三年后的乡试,但公孙翊自有打算,自是不远离开,以祖母年老,父亲身体不佳为由,表示要尽孝道而婉拒去南直隶这事。

        对此黄道周也只能表示理解,毕竟这个时代可是孝道高于一切的时代,既然公孙翊要尽孝,他自是不能勉强,但这份师徒关系,还是保留了下来。

        种田,科举之外,公孙翊还有一项要事,那就是武艺,骑马射箭,以及刀法,这也是公孙翊每日必备的科目。说起来赵灵儿这个小丫头却是一个练武奇才,她跟随艳娘子几年,竟然偷学了艳娘子的刀法和轻功步法,每日练起来,当真是进步神速。

        公孙翊签订的二十户农户中,其中有七个十来岁的小孩,男孩四名,女孩三名,公孙翊在看到赵灵儿习武天赋之后,便让这七个孩子跟着赵灵儿学习武艺,也好让他们在乱世中能够安身立命。

        木兰山庄的建设日新月貌,但公孙翊酿造啤酒的实验却失败了,这主要还是他精力有限,为此他也只能暂时放下这事,这主要也是因为他没有找到好的酿酒师,毕竟这个时代的技艺都是独门手艺,自然无法轻易雇佣到酿酒师,为此他也只能等待将来有机会找到有经验的酿酒师再继续。

        进入六月之后,新城的雨水骤然少了,而且干旱一直持续到十月份,以至于很多地势较高的水田因为无法灌溉而颗粒无收。

        而这样的干旱不是新城一地,而是大面积的出现,江南地区因为河流众多,虽然天气干旱,但好歹还能维持一定的收入,而中原的北方大地,那是真正的大荒之年,以至于到年底的时候,大批灾民涌向江南地区。

        年关的时候,光新城这样偏僻的小城都涌入了三千多逃难的灾民,面对这么多灾民,官府一时也是无能为力,见此光景,公孙翊则是站了出来,搭粥棚接济难民。在这个过程中,公孙翊挑选了两百名身体强壮的少年少女,签订了奴仆协议,把他们安排进了木兰山庄,准备继续开垦木兰山庄的土地。

        这一年虽然干旱,但木兰山庄由于地处黎江水源头,加上他种植的红薯大丰收,光红薯就收成一万多斤,玉米要少一些,只有一千斤,辣椒干也有一百多斤,土豆和花生同样也只有几百斤,只能作为来年的种子所用。

        但一万多斤红薯,却足以支撑公孙翊熬粥,接济百姓。红薯亩产八百斤的产量,同样在新城传播了开来,这样的粮食产量对于灾年的百姓来说,无疑就是一个奇迹,一时之间前来询问和购买红薯种子的百姓络绎不绝。

        这一切自然都是公孙翊喜闻乐见的,他的目的本来就是传播这些种子,从而扩大生产,救活更多的百姓,所以他也没有抬价,只是按照正常的价格售卖种子,并且免费传播种植之法。

        公孙翊的这番善举,更是让他赢了个偌大的名声;也让他成为新城县名副其实的名人,以前提到公孙翊,百姓们大多数会说他是个狠人,但现在百姓提到他的名字,则无不连声称赞,有的百姓甚至称他为活菩萨,更有甚者竟然给他竖起了生祠。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