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难看的亲戚脸色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难看的亲戚脸色 (1 / 2)
        公孙翊的家虽然不富裕,但茅草屋的院落占地面积却不小,加上篱笆圈起来的院子怕是有三亩地,七间土木结构的茅草房围成半圈,房子前面一大片开阔地,用竹篱笆围成一个院落,院子四周种满蔬菜,靠近厨房的位置挖有一口水井,边上还搭有一个乘凉茅棚。

        家里上下打理的干净整洁,这一切自然是母亲谢氏的功劳,而公孙翊的父亲公孙季,大多时间都在读书,读了大半辈子书他,依旧醉心科举,期望着有朝一日金榜题名。

        这也是家里穷的原因,要知道公孙季作为这个家的顶梁柱,却不事生产,全靠祖母和母亲耕种那五亩上等水田,加上十亩下等旱地生活。本来地里的产出也就勉强过活,可偏偏公孙季这十几年连续多次进省城参加乡试,每三年去一次来回吃住花费就多达十两银子,为此每次公孙季进省城科考一次,家里就要一年吃不饱肚子。

        也正是因为家里缺钱,公孙翊的大姐那个十里八村闻名的贤惠美人,最后只得嫁给城中的一个屠夫,因为当年干屠夫的姐夫可是足足给公孙家拿出二十两银子做聘礼。而那一年公孙季就是拿着女儿下嫁的聘礼去了省城参加乡试,结果钱倒是花没了,但照旧名落孙山。

        按理说公孙季一个秀才,也能享受一些朝廷照顾,可偏偏当年他考中秀才的名次在县里排名垫底,而新城那年中秀才的人却有五个人,而朝廷只对前三名的秀才授予廪生资格,每年发放一家两人足额粮食。

        所以这样一来,公孙季这个秀才啥好处都没得,仅仅免除了家里一人的劳役和一人丁亩收入。

        加上这些年公孙翊又经常犯病,同样让家里花费不少银钱。这也是公孙家为何这几年会累积欠下何员外五十两银子的原因。说起来这个家能够维持到现在,这还多亏公孙季生了三个好女儿,要知道公孙家的三个女儿,个个长得貌美如花,加上出身王府侍女的奶奶陈氏和母亲谢氏贤良淑德教育下,公孙家的三个女儿那还真是品貌双全,个顶个的出色。

        这不为了维持家用,公孙季的三个女儿都被早早的嫁了出去,从而换取到一笔聘礼钱贴补家用,才让这个家勉强维持到现在。

        公孙季从小启蒙读书,醉心科举,这不为了完成夙愿,同样早早就就亲自教导公孙翊读书认字,说起来公孙翊也是刻苦,加上天赋不错,年纪轻轻得就已经满腹经纶。

        大明时代的科举,主要就是四书五经中取题,称之为八股文,除了八股文还有诗赋和策论等等,说难也是真难,说简单也简单。

        从小就刻苦读书的公孙翊对于四书五经那还真是烂熟于心,完完全全继承了父亲公孙季死读书方法,做八股文那是完全没问题,可诗赋和策论也就是秀才水平。

        如果没有灵魂穿越附身的话,估计前身的公孙翊科举结果只会跟父亲公孙季一样,永远止步于秀才阶段,至于中举人乃至金榜题名怕是想都不用想了。

        这几天下来,在彻底融合了这幅躯体的记忆之后,公孙翊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比起前世读书还厉害,以前前世读书时读过的很多书,之前都差不多忘记了,如今却都能够一一记起来,这让他惊奇之余,也对于一个月之后的童生第二阶段的府试科考信心十足。

        不过在参加府试之前,公孙翊最想解决的事情,还是钱的问题,毕竟一文钱难道英雄汉,指望父亲公孙季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只能自己想办法。

        经商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他不想参加科举了,因为大明的商户是不允许参加明经科举的,就算他愿意放弃科举,父母奶奶肯定不会允许的,除非他不想要这个家了,所以这点是万万不可能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