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自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敏自述
        记得三四年级的时候看过一本关于思维的书。很薄的一个小本子吧,具体内容不大记得,印象中是一些逻辑题,书中有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好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打破思维定势。在当时觉得备受启发,那些题也做得饶有趣味。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进行了理科思维的训练。而我从小也就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理科生。

        当时的数学课本中,课后都有思考题,就是那种青蛙一次跳四米,退两米,问20米深的井需要几次跳出去的那种题。我呢,就格外地喜欢做,拿眼睛看看,脑子想想,答案就出来了,印象中似乎从来没有错过。然后不经意地发现有些孩子想不明白。因为考试中这类题会作为附加题,一般也不计入总分,所以大家都不太放在心上。

        后来到了五六年级,植树问题,巧求面积问题等问题出现,感觉学习的内容越来越有趣了。而同时同学们的成绩开始分化了,不再是满分和90分的区别了。不过大家对于成绩也并不十分在意,或者是我不太在意吧。小学大把的时光都是在各种游戏中度过的。夏天跳皮筋,单脚跨步,双脚立定跳远,跳房子,冬天踢毽子,打口袋,游戏的种类太多,欢乐的时光也太多,每一件都与学习无关。

        小学升初中,快开学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的入学考试,只考数学。题型除了混合运算、技巧运算,再就是求阴影面积什么的,还有就是各种应用题。有的题做完就知道自己大概做对了,有的题却不能肯定。这是小学阶段唯一的一次估不出分数的考试。因为难度大、题量大、时间紧,有一道题没做出来。考完了也并不担心,我做不完别人也做不完,心态很好,也很自信。

        直到初中报到,成绩也没有公布,后来也一直没有。报到那天大家都在墙壁上找自己的班级,一共七个班,我在一年二班。听说是按考试成绩分的班,前边的是甲班(尖子班),后边的是乙班(普通班)。当时心里有点犯嘀咕,怎么不是一班,一班最好吧?回到家里告诉家人,我哥就找了他原来的班主任打听。得到的消息是一二班是平行甲班,三班次甲班。二班数学班主任,一班语文班主任,老师家孩子也都选在了二班。心终于放了下来,开始了初中生活。

        我们的数学班主任带的班级果然理科优势明显,当然总成绩也好。我们班有42名同学考上了本溪高中(班级人数82),一班考入了19个(班级人数也是八十多),三班(次甲班)大概有两三个。听同学说整个年级完成了学校的预期目标,我们班主任立了大功。他带的班级一直学习都很好,这也是老师家孩子选则这个班的原因吧,不过老师家孩子学习也都好,都考上了省重点。他们只是多了选择班级的自由而已,并没有影响整体的公平性,大家都是凭成绩考上甲班的。初一的时候也有关系生,但成绩不好的,在考试中被调到平行班了,讲起来也还算公平。

        当时(88年)本溪市内只有两所省重点高中,本溪高中和一中,画片儿(分区域)招生。每个学校收400人,分成八个班。我们班大概去了一个班级的样子。所以考重点高中这件事,对我们排在年级前十的孩子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因为知道学校大概能考上多少名,没有什么悬念,而我们(可能只是我自己)也不是太在意是否能考到年级第一,可能也因为~太~难~了。

        印象里初中只考过两次班级总分第一。第一次是入学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数学得了满分,语文和英语记不清,大概语文刚过九十英语九十七八,班级第一,年级第三,年级前十名我们班有七人。但一二名却都是一班的。我们班的尖子生的语文考不过一班。整个初中三年,大型考试都会排出百名大榜,贴在一楼的正厅。前五十和前百的大半江山被我们班占据着,但却长时间与第一无缘。可能有人会怀疑我记错了,一个班怎么占据前百名的大半,前边括号内说明了,两个甲班每班都是八十多人,初一时我们班是九十二人,有的学生是关系生插班进来的。在一次次考试筛选中,最后人数变成了八十二,班级人员也有了变动,有平行班上来的,也有调整到次甲班的。那时候的孩子心理不那么脆弱,家长也比较接受这种分班和淘汰方式。

        初三的毕业考试(不是升学考试),我拿到了年级第一。班主任老师兴奋地告诉我,这次你考了年级第一名。我说,老师,这次考试题简单啊。老师说,简单对于大家都简单,简单考第一也是第一。老师大概等这个第一等了好久了吧。真的很惭愧,我们这些学生好像对于第一没有那么执着(也许别人很要强而我以为和我一样),学习好不过是因为对学习感兴趣,也不过是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当然老师教得也好,学校时间抓得也紧。初一的晚自习大概五点半吧,初三可能是六点半,记不太清了。那时候还是六天工作制,我们上六天课。整个初中关于玩的记忆不多,空闲的时间大都交给了,有些不太紧张的课也交给了。下课后女生基本上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无论从哪儿聊起,最后总是以吃结束话题。所以初中虽然相对于同龄的孩子我们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较多,但基本上是基于甲班的学习环境,所以环境对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的初中同学,有很多很优秀的人,他们现在也都很出色。而我这种随遇而安的性格,普通平凡,却也踏踏实实地工作着。

        初中时对于需要刻苦学习的英语,由于内容简单,大家差距都不大。考试科目里的政治,是我最不爱背的,其他学科积攒的的优势,政治一科就找回来了。想要考第一,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除非我把看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不过别人也都把看闲书的时间用在学习上的话,那就还是不可能的。中考的成绩也是年级的前十名吧,具体第几也不知道,谁考了年级第一也不清楚。因为这一次没有百名大榜了。

        还记得,考完政治,我告诉老师,好像忘记写名字了。老师安慰我,没事儿,忘了也能查到,别担心。后来成绩出来了,政治考了72分。政治老师(恰好是我哥初中时的班主任)看到我说:写名了吧?政治有成绩吧。嗯,写了。这时候我发现老师当时可能是为了稳定我的情绪才说如果真没写名能查出来的,名字没写可能就真的没分了。不过即便我的政治真的没成绩,我还是七百多分,而重点高中当年的录取分数线是684分。那时候同一所省重点的400人得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分差有多大是现在的孩子们很难想象的,当时状元的成绩是过了八百分的。不过到了高中,学生的变化还是会很大,用现在的话说是重新洗牌。因为初中的教育资源也是不平等的,很多学校只有一两个佼佼者有机会进入省重点,他们虽然入学成绩不高,但往往潜力巨大。这样的人物,后来就遇到了几个。

        我的初中(本溪21中)的中考成绩还不是当时最好的学校,本溪14中(又名实验中学)考了大概一百零几个,还有个26中有个著名的班主任陈磨磨(音)的班级好像和我们班差不太多。三所学校,占了整个高中的一半以上,其他学校竞争的激烈可想而知了吧。那会儿没有指标,全凭成绩。所以我很庆幸初中在这样的班级中,经历了无感(没有悬念)的中考。不过,这种无感(毫无悬念)又让我后来经历了毫无感觉却还是有些痛的高考,当然责任在自己。

        高中的学号是按中考排序的,我是7号。一共八个班,我在五班,按照蛇形牌序自己算了一下,大概五十二、三名的成绩,后来高中的大考成绩仅有三次超越了这个成绩,都是在高一高二。第一次是高一的入学,没有准备的摸底考试。我考了班级第五,年级23名。家里人虽然习惯我在小学初中成绩优秀,但是没有想到在高中成绩能进入前列,关键是他们认为我没太认真学习,大有潜力。然后我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其实这压力也为必就是家人给的,也许也有自己给自己的吧。

        高一第一学期的那个冬天,总是感冒,也总是不爱好。高一能记住的有排名的成绩,一次四十几名,一次八十几名吧。总之,并没有按照家长预期的突飞猛进。反倒退步了一些。高一结束的暑假,妈妈让爸爸带我回辽阳看望爷爷奶奶,放松一下,以后学习不用有负担,学什么样都可以,别经常生病就行。???愉快的假期结束,我又度过了比较轻松愉快的高二生活。

        高二的晚课前我会在操场跑步,四百米跑道操场的大外圈会跑上很多圈,然后秋季的运动我跑了大家都不爱跑的3000米和1500米,都是三四名的成绩吧。一共16个人的比赛,录取前六名,因为是长跑项目,为了鼓励参与者,赋双分。我又参与了接力,班级有运动员前边抢占优势,我们保持住就行,接力团体第一。没有了对于学习的过高要求,高二的生活是轻松愉快的,而成绩也还不错。高二分了文理科,一个文科班,七个理科班,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时我在二班的成绩在十名左右,但是年级的成绩是四十几名。我们班厉害的角色可是真多呀。

        高三来了,大概心理上的压力还是大吧。因为感冒,没有进行体育锻炼。而秋季运动会,本来是不准备跑长跑项目的,可是因为没人上场,还是参加了。本来想的是感冒刚好,体力不行,又没锻炼,慢慢坚持下来就行。班长也说实在跑不下来就下来。可是真的到了运动场上,身不由己的向前冲,名次还是原来的名次,可是人却累得不行。接下来得冬天,很糟糕。感冒,发烧,很久都不好的那种。不过倒是从来没有耽误过正课。都是利用自习课去打针。高三是复习的一年,是考验毅力的一年。我觉得知识都学过了,除了政治学科不爱背,英语一般般,语文议论文一般般外,其他感觉不到哪里不会。总之,对于复习很厌烦,巴不得马上考试。上学期期末还是八十多名的成绩,到了模拟已经开始出了一百名。除了有些焦躁之外,对于名次也没太在意。毕竟大家成绩比较接近。一次考试的成绩也不能说明什么。

        那时很多人对于报考哪所学校需要多少分,也没有太多的概念。反正成绩也不在后边,本科是没有问题的,但能不能上重点,上个什么样的重点是没有概念的。我甚至对于本科和重点的差别,都没有概念。在我眼里,东北师范大学没有辽宁师范大学好,长春,冷啊,我怕冷。甚至觉得,都是念四年的本科,都是在大连读书,大工和辽师对我来讲没有本质的区别的。

        不知道师范不变成和高考一张卷是不是从我们那一年开始的。和清北一样在提前批报考。各科老师相继宣传报考师范的好处,尤其是女孩考师范有两个假期(后来大家一致认为学校为了提高本科的录取率)大家说北师考不上啊,老师说,东师啊,我们说,冷啊。老师说:辽师啊,在大连啊。

        我的初心是学医,那是我非常敬重的职业。可能是自己体质比较弱的原因,与医院和医生打交道多,一年级学习课文,你长大了干什么的时候,老师问大家的理想,大多数要当科学家的时候,我就说当医生(帮病人接除病痛)。报考的时候妈妈说,你的体格那么弱,当医生经常要值夜班,你能行吗?也是。那中医吧。你那么不爱背东西,能行吗?也是。

        老师说师范挺好的,不过我并没想好要当老师,嗯学校还有好多专业。图书情报,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电化教育。老师还说前边最好别空着。我在提前批只填报了一所学校。辽师报了前面的四个专业。重点大学我填报了陕西师范的心理学专业,上海体育学院的运动营养科学。本科作为兜底,填报了辽宁大学的工业经济,环境保护,都是文理兼招的专业。稀里糊涂的自己就把志愿填了。现在回过头来看,真的是太不科学了。我的提前批志愿,挡住了后边所有的可能。后边的志愿没有意义。

        高考的成绩出来,其他科成绩都在正常范围内,比较难以置信的是数学考了66分(120分满),而我的数学平日在105左右,很稳定。那一年是采用答题卡涂选择题的第一年,大抵是漏涂或者涂错了答题卡吧。选择题满分40分,我在高考后核对答案时没有发现明显的错误。就是丢了全部选择题分的感觉。与成绩一起下来的还有分数线(91年),重点线510分,本科线483。我的高考成绩恰好在中位线以上。至此,我明白了按平日名次,成绩是在重点线上30分左右。如果真的要来大连读书,正常的报法就是报大连理工和我的哥哥成为校友。可能也是天意吧(无法改变的事实推到老天身上好了)。

        我录取了我报考的第三个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去了才知道,是物理系为了招揽生源,新开设的专业。学位还没申请下来,要拿大工的**(毕业前学位申请下来了)。研究生也要考大工的这个专业,本校这个专业没有研究生。哦哦,我们一帮人,用了超出本科线的分,甚至有的超出重点线的分来到了一个没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师范来学电子。物理教育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比我们低,但辽师的物理系的师资很好,物理专业也有很多聪明勤奋的人,后来在学业和事业上也都很有建树。

        呃~再一看,本溪高中来了22人,本溪一中只有3人,虽说是省内招生,大家容易聚堆,但这也太夸张了吧。大家才明白,学校为了增加本科的录取率做了宣传,而我们又是那么的容易相信。

        我们专业来了两个,一个统招,另一个属于指标定向吧。不知道是不是叫统招,借用了大连中考的概念,反正是最后分配工作,留在外地的手续办理起来比定向的简单的那种。我们班一个在图书情报学系,高考分数555分,你一点也没看错,真的是555分。那是我报的第一志愿,现在看来那更是比较虚无的专业,用一个好听的名字,吸引一些不太懂的孩子报考吧。如果从事本专业,去图书馆的会比较多?那个专业我们高中也是来了两个,另一个也是属于定向吧,分数比我高。录取到计算机两人,分数也比我高。他们的成绩平时都是在我之后的。我们班还有个女生录取了生物技术专业,552分。我们两个在班级的名次挨得比较近,她成绩始终比我略好一点儿。她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师范大学,分数不够。第二志愿报的辽师,喜欢生物,报的生物技术。北师大之后,不是华东师范大学,也不是东师。她和我一样,属于不喜欢长春的冷。大概也和我一样都不知道华东师范大学是和我们平日成绩更接近的学校。当然我的残疾成绩再提华师东师的,也没意义。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