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土匪一打宋家城 (1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土匪一打宋家城 (1 / 5)
        (一)

        宋老五的发家史

        “打天下易,守天下难”。

        .这本应是帝王将相们需要谨记、思索的至理名言,如今却成了大东家宋善仁的口头禅。

        在中国,尽管打天下十分凶险、艰难,可打得天下坐上龙庭的英雄豪杰,不乏其人;然而,能守得住天下的却亘古未见。中国的近邻日本,同样的黄皮肤人种,同源的文化,皇权却是万世一系,创造出这种神奇政治形态的日本的王侯将相们,一定具有超凡的本领。可见,中国的帝王将相们同日本相比,只会耍些小聪明,缺少的是大智慧,这也应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那句中国古话。

        与帝王们的‘天下’相比,宋善仁的‘天下’可就小多了,不过是数条山川而已。然而,宋善仁仍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那几条山川曾经属于大清帝国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公元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乾隆在《过卜克岭行围即景》中写道:“本是贤王游牧地,非牟农父力耕田。却因流寓增于昔,私恳翻多占界边”。意思是说,这里本来是贤王游猎的地方,并非农民耕种的农田,但因移民增多开垦拓荒,已侵占了围场边界,(应以抑制)。可见,乾隆时期,就有民人垦荒,侵占围场的现象。

        大清中晚期,国力开始衰弱,且四面楚歌;大清的皇帝们再也没有心思去“木兰围场”游山玩水了,于是就停止了“秋狝大典之礼”。1832年(道光十二年)清廷开始裁撤各地看守围场的官兵。于是,大量的移民便偷偷地进入围场垦荒。宋善仁的曾祖正是这个时候携妻带子从河南逃荒,冒险进入围场拓荒的。

        却说宋善仁的曾祖,长有两样不同寻常的器官:一张巧嘴和一双巧手。那张巧嘴能说会道,极会钻营;那双巧手能炒得一手好菜。虽说清廷开始裁撤各地看守围场的官兵,但还留有一部分。这些八旗子弟,每日吃酒赌博,花天酒地。宋善仁的祖父很快就和他们混得火热,把那群纨绔的公子哥儿伺候得舒舒服服。为了回报宋家的热情,清廷官兵们对宋家的越界垦荒也就不闻不问,不理不睬。

        1863年(同治二年),清廷依据“垦围以济兵食”,开始放垦围场。当时的宋家因贩运青盐,已小有积蓄。宋善仁的曾祖抓住机会,拼尽全力在卜克川购得十顷土地。考虑到宋善仁曾祖多年的悉心伺候,那伙驻守围场的八旗官兵们又给他报请了一个“八旗兵”的待遇,即可以分得一块120亩的“兵丁份地”。所有这些土地成了宋家多年辛苦赚来的第一桶金。

        大多数贫困的拓荒者,都在小山沟里垦荒,见清廷的放地官员一来,不是东躲就是西藏,等清官走了以后,再回去耕种自己那块地。这样既不用花买地的钱,又不用年年上交赋税,似乎占了便宜。宋善仁的祖父可不这样做,他是主动找到放地官员在大川买地,等政府发了地契之后,就名正言顺地大干一场。他们名义上买了十顷,实际上开垦了五十顷不止。

        等到宋善仁当家管事,清廷已将围场的土地差不多卖光了。此时的宋家早已今昔非比,不但财大气粗,而且还与清廷的放地官员打得火热。宋善仁更是集他曾祖、祖父的精明强干、冒险精神于一身,而且还学会了许多巧取豪夺的手段。他抓住了清廷最后一次放地的机会,一下子就买下了两道川——燕格柏、大碾子沟,加之先人以前购买的三道川——卜克川、玉泰丰、玉泰祥,宋家已是拥有五道山川的大财主了。因此人们送给宋善仁一个外号——宋老五。

        正当宋家的“天下”如日中天之时,大清的“天下”可日暮途穷了。随着清王朝的垮台,中国社会周期性的社会动荡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多事之秋,宋善仁突然间就感觉到了“守天下”的艰难。这种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他总担心他的儿孙们不思进取,早晚会葬送他的家业;因此他整日念叨‘守天下难’,以达到警醒儿孙们的目的。二是外部的,他总觉得周围有无数双仇恨、饥饿、贪婪的眼睛在觊觎着他的家产。可是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及其官军保护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他除了拼全力自保以外,别无他法。他购买了武器,组建了护院家丁,在气派的院落四周修筑了城墙,将院子包裹起来,在城的四角建起了炮楼,同时又对各个院落进行了防御性改造。一句话,那象征着吉祥富贵的深宅大院,已被他改造成了一座杀气腾腾的战斗堡垒。

        尽管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守天下上,可无论怎样做,就是没有安全感,还是整天忧心忡忡地念叨“守天下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