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零三章 印书局和皇家图书馆 (3 / 6)
众所周知,唐朝是门阀士族盛衰转折的一个时期,不过,门阀衰弱时期是在大唐的末期,此时乃是大唐的中期还不到的时候。
虽然经过了李世民和武则天不遗余力的打击,可是门阀士族的荣光依旧还在。
此时门阀士族在整个唐朝俨然具有一定的地位,首当其冲的便是表现在政治方面,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门阀权贵恰是因权而贵,这是长久以来历史上对门阀士族阶层的最为直接的认知。
李旦的朝中,几位宰相都和门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不是李旦甚至李安可以阻止的。
自唐以往,门阀士族向来就是政治场上的主体,尽管在隋朝开创了极具意义的科举制,却在段时间内仍然不能够代替豪门望族在朝堂之上的影响力,故而也就有唐朝之后对门阀贵族的刻意打压,以防其势过大威胁皇权。
可见在政治的领域中,门阀士族与当权者实际上也是处于一种此消彼长并且互相忌惮的关系,在努力共同寻找双方能够接受的微妙平衡点。
也许很多人会疑惑,为何门阀士族能够令得已经获得获得天下统治权的皇族如此忌惮?
实际上若是论政治与军事上的势力对比,毫无疑问皇族是当之无愧的碾压诸多门阀,毕竟国家机器已经掌握在了皇帝的手中,然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军队与政权只是一个方面,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真正能够维持皇族统治的,很大程度上还需要靠举国百姓的拥戴,故而舆论的力量在此便显现出来了,而这种舆情导向的力量便掌握在了门阀士族的手中,因为那个时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等第森严的社会。
在这种浓厚的等第观念的使然之下,当时的庙堂之上,很大部分都是由门阀士族子弟组成,虽说其中也有从龙之功的新兴权贵,然而从整体看来,所占的比例并不多,整个朝堂仍然是以高门子弟为主导。
比如唐太宗时期的长孙无忌,实际上就是关陇集团在朝堂以上的代表人物,而事实上长孙无忌的所作所为,除了所谓的公忠体国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维护关陇贵族的利益,故此也难免会令得后来的唐高宗乃至武则天所厌恶,方才有了最后的结局。
但是不可否认,尽管长孙无忌的结局颇为凄惨,然而其生前的位高权重与利益立场,使得整个社会仍然对于门户等第有所敬畏。而政治场上的利益网络,也同样是由门阀士族在这样一种崇尚等第的环境下所编织的。
有人一定会说科举呀...武则天不是发明的殿试,其实实话和你说,此时的科举是真的不行,据史料记载唐朝每榜不过录取一二十人;而且,由于允许“公荐”,这寥寥可数的一二十个录取名额,也多数被世家子弟占据。
研究者对《旧唐书》记载之人物的出身进行分类统计,发现:“《旧唐书》所载从唐肃宗到唐代末年之间的人物,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出身于寒素者不及七分之一,如果以宰辅的家世作比较,两者的比例更加悬殊(80%∶7%)”。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