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六十五章 沈林示警 (3 / 5)
这件开国以来难得一见的荒唐事的另一个主角贺铸不仅没有上朝,还向官家提交了辞呈,这篇辞呈丝毫没有提昨日发生之事,只是以年老体衰,不堪重负,乞请官家允其骸骨归乡。所以,当柴勐询问王安石的意思之时,他便将贺铸的辞呈递了上去。
“启禀陛下,此事虽发生在闹市,只怕另有隐情,需要当面问清晋王和敷文阁直学士冯起,才能知道其中大概,如今贺尚书既然不追究此事,显然他已知道些许内情。请陛下召见晋王和冯起,或许还能玉成一桩好事。”
“石相所言极是,太后圣体不愈,正合用喜事冲喜,索性给冯起一个恩赏,着其夫人携其女冯氏进宫面见太后,让太后定夺。至于晋王和冯起,随后再做计议。”
言官们一听,这还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正主都退缩了,他们折腾个什么劲儿,顿时气焰消失了一半,只有几个不死心,还在朝堂上发了几句牢骚,被柴勐申斥了几句,这才消停了许多。
散了朝,言官们纷纷相邀,同去贺府问个究竟,结果贺铸闭门概不见客,这些人当时便在街坊之上叫骂起来,骂沈括势大,竟然买通大臣;还有人骂贺铸见利忘义,竟甘愿受辱。
沈括也没有料到会是这样的结局,只道是贺铸见事已不成,不愿意招惹晋王,便只好放过自己,至于为何干脆辞职,却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内宫传来消息,贺铸已被内定为明年辛亥科的主考官,这可是所有文官的追求,一旦象欧阳修那样选出几个出类拔萃的英才,这些门生抬轿子,也能把老师抬到一个极高的位置。在此情况下,贺铸居然舍得乞骸归乡,实在令人费解。
沈括回到昌国公府,听说沈方还在府中,松了一口气,沈方与别家公子不同,根本无法使用禁足的方法,就是拿绳索捆起来也没用,禁军的铁链都能撑开,这绳索还不跟纸糊的一样?他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沈方呆在家里,别出去惹事。至于沈方闯下“沈衙内”的绰号,虽然听上去不好听,但对沈方也是一个保护,起码没有人会把沈方当做政治上的威胁。
沈括、沈冲、沈方父子三人坐着马车来到了欧阳修府第,与苏轼、黄庭坚两人不期而遇。
沈括与苏轼私交尚可,只是这两三日,沈括忙得焦头烂额,没有时间拜访章惇、苏轼等好友。沈括在耽罗之行收的两个弟子李格非、韩睿两人虽因沈括归乡守制拜在苏轼门下,但自从沈括到达京城之后,两人便住在沈府,俨然以沈括亲传弟子自居。
苏轼、黄庭坚两人见到沈方之后,眼前都是一亮,两人根本没有关心这两天沈方惹的各种麻烦,而是直接与沈方讨论起诗词,特别是那首《明月几时月》,苏轼有一肚子话要说。
“子矩贤侄,你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苏某日日拜读,时常在想,存中兄的二公子是何等风流潇洒的人杰,才能写出此等词句。前几日,子矩贤侄一到京城,便为了两名歌妓痛殴晋王世子、秦枢密使公子,更是在禁军锁拿之下飘然而去,真乃神仙中人。人生当歌,快意恩仇,便在此刻。也只有此等人物,才能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佳句。”
“子瞻兄,如此谬赞犬子,只怕更使其骄狂。”沈括有些不快。
苏轼摇了摇头,“不和存中兄、克之讨论这些风雅之事,听闻子矩贤侄离开杭州之时,曾独创瘦筯体,并留下一首《鹧鸪天》,今日有暇,不知可否写来一观?!”
沈方见苏轼这般热情,倒也不好拒绝,“苏学士,师公还在等我父子三人,要不等我父子三人见过师公,再动笔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