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 效法强秦(下) (4 / 4)
高勇哈哈一笑,遥头道:“三万钱太少,非十万不卖!”接着对几位工匠说道:“诸位数十天来辛苦了,离府前每人到账房领五千钱,此外给予协助的工匠每人一千钱,由你们代领。回去后立刻扩大规模,将生产出来的瓷器秘密交于赵郡丞。有两点务必注意:第一,烧瓷工艺要严格保密,如有泄漏下场不说你们也能猜到;第二,诸位回去后还需辛苦,研究研究能否烧制出更多样式,比如酒杯、花瓶、手镯等。此外,色彩仍然太少,要继续摸索试验,对于发现新颜料者均有重赏。”
工匠离去,高勇心中的半块石头落下,有了瓷器,再加上造纸、印刷以及纺织三大行业,郡府几年内的建设资金总算有了着落。看着众人喜爱的模样,高勇当即将这几件瓷器分别赠予了他们,并将样品立刻送至赵胜手中,要其准备在富户大族中推销。
三郡建设的初期基础工作已经起步,剩下的就是等待发展壮大。手中的人才各司其职,荀彧主抓民生,整顿吏治、丈量土地、安排分配忙得不可开交;赵胜虽然挂名右北平郡丞,可自从接手工商生产后便再也没有过问郡内之事,尽心尽力帮助高勇开展工商事业,督促设备制造、加紧培训工人、巡视各处工坊烧窑、安排原料采购、物品生产、组织贩卖,几乎没有片刻清闲。
高顺整日留在军营内训练精锐郡兵,根据高勇设想结合实际安排各种训练,诸如体能、武艺、战阵、军姿等,还尝试开展思想教育,以此加强军纪提高战力。魏明、陈晋为其副手,奔波于辽西、右北平两郡,与秦风、毋安一起巡视城防安排二线郡兵部队的训练工作。孙泰则被高勇单独调用,安排其负责各处生产工坊的护卫工作,特别是正在建设中的冶炼基地为重中之重,每日至少有五百郡兵看护,通向外界的道路均有明卡暗哨严防,且巡逻频繁几乎一队紧随一队。
而其中最忙碌的当属居中调度的沮授,民政、军政、生产均要从中协调,弄得负责联络送信的杨凌、马成叫苦不迭。
王信仍旧负责密探细作的事情,不但在三郡内部逐渐扩展,还悄悄向周围郡县延伸。高勇密令郭嘉参与其中,开始对其进行培训锻炼。之所以让郭嘉、王信负责此项工作,只因他们二人最为可靠,王信自不用说,视高勇为至亲兄长,忠心绝无问题;而郭嘉虽与荀彧亲密,但是根据日常的接触及史书所写,他在大政方针上与荀彧相差甚远,思想更为开明,对于新事物的接收领悟能力强于荀彧。高勇交给他们二人的第一个任务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情报网络,首先以收集商业信息为主,发掘历练人才,等到基础牢固后再向政治、军事情报网络转化。
冯玉仍为外交特使,自成功出使鲜卑后越发自信,一有闲暇即向荀彧、沮授及高勇请教礼仪之道、诡辩之术,不断充实自己的能力。高勇看在眼中喜在心理,除时常督促之外,还让其负责与那些难于打交道的大族豪强交涉以锻炼才能。
当然,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人自然知道权利的核心是什么。小事及安排好、有固定处理模式的事情均交由手下去办,而大事绝不可含糊,其中尤以军权、财权、**权最为重要。于此三点,高勇牢牢掌握在手中。
仿效强秦之策,郡兵调动凡在十人以上皆要得到高勇许可;财政收支均需高勇亲自过目,凭借财会专业的底子,对于此等简单的账务应付自如,不但能开源节流,还能调整郡府支出策略,影响郡内经济运行,进而达到小范围内调控经济的目的,也算开创宏观调控先河;人事权是最简单同时也是最难的一项,为了保证新政得到认真有效的贯彻执行,高勇破格提拔年轻有为思想开明之人,更要求官吏自荐、推荐并举,只要认为自己有才能均可向郡府提出升职申请。高勇则作为早期人事经理,采用笔试、面试、初试、复试等手段,在没有完善的官吏考核任用制度的情况下,全凭一己之力选拔。体会到其中的艰辛之后,也使高勇下定决心认真思考合理、高效、简洁的人事录用制度。
一月二十日,首批五架纺线机、十架织布机在木匠们日夜赶工的辛苦劳作下完成,同时由三郡收购的棉、麻亦运达郡府,装满五栋大屋。高勇亲到工坊视察,看到纺织女工熟练操作机器,乱做一团的棉、麻逐渐理顺成线,在纺线机中穿过眨眼间变成纤细、柔韧的棉线、麻线。随后,棉线、麻线被导入纺织机中,布匹在“咔嚓”声中一寸寸生产出来……如此高效率震惊了所有在场的人。
荀彧第一次目瞪口呆,脑中不禁想起前些天反对招收女工的情景,此刻亲眼看到布匹的生产速度如此之快,看到周围众人同样难以置信的目光,他明白到对高勇绝不能以平常眼光看待。
高勇完全没有注意到众人的目光,只因心中激动,工坊规模虽然不大,却开始了纺织工业的革命,而纺织工业革命又是其他工业革命的开端。
安心休息三五天后,高勇将工作托付给荀彧、沮授等人,沐浴更衣再次钻入屋内,开始设计三郡发展规划的第二阶段。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