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还乡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还乡 (1 / 4)
        
会有什么问题?

        当然会有问题,而且问题大了!

        封建采邑制度下,每一个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都几乎相当于国王,而真正的国王对王国的控制力自然也削弱了。黄观并不知道后世会出现国王基本上只存在象征意义而不掌握实权的君主立宪制度,但他是个聪明人。一旦成立了拥有立法权和司法权的议会,那么王权自然会更受制约。

        黄观之所以提出成立议会的建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自保。相较于成立吕宋都指挥使司,成立议会后,自己的命运就会更多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此外,黄观也相信这么做是符合朱棣心意的——要不然,《移民纪要》中为什么会特意提到“议会”这种组织?

        至于说建文遗孤是否能够掌握吕宋王国的实权,这便不是黄观所关心的了。正如当时他所说的那样,如果所有的“左逆文臣”们都能够自始至终地无条件服从建文遗孤的意志,那么建文遗孤自然也就能够牢牢地掌握整个吕宋王国。但是这可能吗?

        想到这里时,黄观略带讥讽地摇了摇头,不再考虑这个问题,然后将思路放在了此行的目的上。

        左逆文臣们的秘密会议结束后,黄观没过几天便带着长子踏上了返回帝国本土的行程。

        当时左逆文臣们被流放时皇上允诺,只要升为男爵,左逆文臣的罪孽就算彻底赎清了,然后便可以自由往返殖民地与帝国本土。这一年多来吕宋的有邑贵族们实力增加得很迅速,黄观升为男爵已经很有一段日子了。之前他总是对皇上有种说不出恐惧,因此下意识地没有在升为男爵后立即返乡。但是那天看到无忧无虑却又丝毫不象读书人子弟的长子时,黄观突然意识到必须回家乡一趟了——若是不将黄昌伟送回家乡就读,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就毁了!

        中国人有一种优良传统,那便是无论移民哪里,只要条件许可就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培养孩子读书。然而在吕宋,却实在没有这种条件。倒不是说找不出读书人来教孩子,而是说周围的环境实在不利于读书。

        刚刚抵达吕宋时,为了尽快获得返回大明本土的合法资格,所有的左逆文臣们都努力地发展着自己的采邑。创业之初条件是最为艰难的,大人们固然忙得是焦头烂额,就连十多岁地孩子们也不得不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们地适应能力是最强的,没用多长时间,他们便习惯了挽起小弓参与打猎或者监督管理土著奴隶们。

        如今条件已经好转,孩子们不必继续参加劳动以及监视管理奴隶劳作了。而且领主们还办了私塾让孩子们读书,条件较好的家庭甚至还给孩子配上了已经驯服的土著仆人。但大人们却悲哀地发现,那些半大孩子们的心已经野了,已经不怎么读得进去书了。

        黄观身为状元,自然不能接受。所以,他决定将黄昌伟带回大明本土,将儿子托付给人友人教育。

        如今大明本土与吕宋之间来往的船只已经很多了。从本土往吕宋去的船只主要是载人,偶尔也有专门贩卖水牛地,从吕宋往本土去的船只则装载着吕宋地特产以及水稻——吕宋的气候实在很适宜种植水稻,多雨不说,平均气温也高,能够轻轻松松一年两熟。

        俗话说近乡情怯,可黄观抵达本土后朝着家乡行进时,却根本没有近乡情怯的感觉。因为他的脑海里已经被别的事所装满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