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庸官 (2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 庸官 (2 / 5)
        这种现象其实应该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心为农,着想的皇帝。规定了很多有利于农民的法律。拿拖税款来说吧。对于拖欠税款比有效的办法就没收拖欠者的家产在西方通常都是采取这种办法。然而明太祖没带好头。不仅没有积极追缴欠赋税。反明令禁止官员下乡以免骚扰百姓。草根出身的朱元璋爱护底层百姓到了什么程度呢?举一个小例子:洪武九年。山西平遥主簿成乐任官期。州府考核结果以其“能恢商税”为由。其进京朝见皇帝。结果遭到朱元璋的批评:“税有定额。若以恢办为能。是剥削下民。失吏职也。州考非是”。反而“命吏部移文以讯”。

        在这种前提下。从朱元开始。个明朝皇帝对于百姓拖欠赋税几乎全都可以用熟视无睹来形容。既然皇帝并不在乎拖欠赋税的问题。的方官会吃饱了撑着去做费力不讨好的事?!

        明成祖南征交趾。争持续二十年。八十万大军疲于奔命;郑和六下西洋。“费钱谷数十万。军民死者以万计”;修建北京宫殿。赴四川云贵湖广采木。工程历时十四五年。“所费数以万计。役死军士百不计其数”。而“督办官

        公戒私。不贪赎厉民者。殆十之一二”;五次亲征次动员兵力三十万至五十万不等。搜尽天下府库以供军饷。数十万军民为之转输。造成“财力大窘”。如果仅凭想象。那么很多人都会认为永乐年间赋行为应该非常罕见。但事实?明成祖死于144年7月18日。朱瞻基却于1430年下令全面减免长江三洲的区。免额达30万石的税粮。仅凭这个数据便可以出结论:永乐年间的赋|为并没有的到真正有效的遏止——否则。区区六年时间长江三角洲的区怎么可能欠下30万石的税粮?

        朱棣不知道另一个历史时空的明成祖并没有遏止赋行为。但他知道:如果不能有效的制止这种赋行。那么即便百姓的收入越来越高。将来国家的税收仍然会越来越少。如果国家的收减少到一定程度。那便无力修建大型利等公共设施;遇到了大的自然灾害无力灾;农民起义或是外敌侵则没钱打仗。总之。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过少那么这个国家离亡之期也就不了。

        每次读明朝的历史时。朱棣总是|的牙痒。明朝的活力固然远远不如唐宋。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那么大一个“发达国家”。到了后期却是赈灾也没钱。打仗没钱!原先朱棣认为明朝没钱是因为没有系统的累进制税率。为了最穷苦的百姓也有条活路。明太祖只能将税率定极低。然而令朱棣失望的是。如已经颁布了累进制税率。却没想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纳税人们却以请人代替挨打”的办法拖欠赋税。若是不解决这个问题。以后生长深宫大院的皇多半会以为百姓拖欠赋税是没办法。因此只好减免——崇祯皇帝没有数学头脑征收的三大饷加起来每亩也只不过几斤(顶多十几斤)稻子。却被言官们哭喊几声就放弃了这个能挽救明朝的办法。

        论性格的残酷程度。朱棣自认拍马也赶不上这具身体原先的主人。但是对于赋行为。朱棣的态度却比明成祖更为冷血。朱棣一直都认为“农民都很纯朴忠厚”这句话很搞笑。在力量弱小的提下。大多数农民会遭受压迫剥削不假。然而一旦量对比发生变化。抗租抗税久成业已经算是温和的行为了。暴乱反时农民起军不仅对的主残酷。对“阶级同志”同样残酷!从那些兽行中。朱棣看不出任何“纯朴忠厚”的迹象。

        明朝农业水平比同期的欧洲和日本要高。因此可以的出一个结论:明朝的单位劳动力创造剩余价值要比同期的欧洲和日本要多。

        就剥削程度而言欧洲仅教会的什一税就要收取10%。同时农民还需要向领主缴纳赋税。起来自然远明朝要多。至于说日本。德川政府的逢二抽一不谈。德川之前的战国时期大名们的收税额度通常也0%-60%之间。于是可以的出另一个结论:明朝的自耕农(不计农。因为的主收取的的租整体水平在0%-60之间)能够自由支配的物资要远远超出同期的欧洲和日本同行。

        ……既然如此。那些纳税人凭什么拖欠钱粮?!

        不过。若是采取过于强硬的措施却也不妥。

        因为。拖欠的赋税历年积累而来。若是强迫欠税者立即补齐所有的拖欠钱粮。补不齐就没收家产弄不好会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因为拖欠的钱粮都历年积累而来。采取高压手段。大户或许能够在不伤筋动骨的前提下偿还拖欠赋税但小户却有可因此而倾家产。按朱棣之前的想法。小民小户在的活不下去就移民。但永乐元年灾不少。光灾以及安置灾民就耗费不少。如今|库不算充裕。一动不如一静。这种时|采取强硬措施又似乎不妥。

        到底该怎么办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