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金手指(上)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金手指(上) (1 / 3)
        
除非是失忆了,否则穿越者总是或多或少会开启一下“金手指”。ΖuiLu.***事实上,在适应了新的身份后,朱棣便立即开始进行了所谓的“发明创造”。现在显然是利用那些“发明创造”将献宝大会推向高潮的最佳时机。

        小时候朱棣简直对“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听腻了,可穿越之后,他却深刻地意识到这句话有多么正确。

        按朱棣的理想,自然是觉得金手指开得越大越爽。然而可惜的是,他虽然想将坦克飞机发明出来,却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朱棣所开的金手指全都是很简单的、普通人稍微关注便可以知道的常识。

        第一项“发明”是制盐法。

        明朝初期主要采用的制盐法叫做煎熬法。煎熬法是直接以海水煎煮至饱和结晶,要费许多工时和燃料,而得到的盐却很少,而且制做的盐含有多种杂质,味涩苦,色微黑。

        朱棣手头上有两种更为先进的制盐方法。第一种是板晒法,相较于煎熬法,板晒之盐,杂质少,色白味鲜,费用低,产量高。第二种是滩晒法,利用滨海滩涂,筑坝开辟盐田,纳潮引海水灌池,经过日照蒸发成卤水,卤水蒸发最终析出盐晶。说起来早在唐、宋时期,解州池盐已经采用了畦晒法了,即在盐池周围开辟盐畦,将池中卤水导入畦中,利用日光和风力蒸发成盐。只不过海盐的滩晒法在明初尚未出现而已。

        如果说滩晒是一种大田的粗放生产,那板晒就是一种小田的“精耕细作”,不用说板晒海盐的质量自然要高出许多。此外,滩晒法生产原盐虽然节约能源、成本较低,但是受地理及气候影响,不可能所有的海岸滩涂都能修筑盐田,也不是所有的季节都能晒盐。所以,朱棣只能同时将这两种制盐法都“发明”出来。

        朱棣很看重这项发明。

        盐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然而当人们将越多农业剩余都消耗在必需品上时,那么社会的发展就会越慢。更重要的是,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农业剩余是工业发展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只有将食盐的产量提高,让盐价大幅下降,这样才会有着更多的农业剩余。

        至于说推广了板晒法和滩晒法之后盐价是否会下跌,朱棣却有着充分的信心。

        另一个历史时空中,清朝中后期私盐贩卖之所以几近绝迹,其根本原因正是因为板晒法的大量普及。板晒法普及之后,食盐产量大幅增加,盐价逐渐下跌,结果导致贩卖私盐成为高风险低利润的行为,于是私盐贩子越来越少。

        第二项“发明”更是简单得令人发指:只不过是滑轮组而已。

        中国古代就有滑轮,但似乎没有滑轮组。这项发明与马镫一样,虽然简单,但作用很大。但这个发明到底会给中国的历史造成多大的影响,朱棣也说不准。

        第三项“发明”是“多色套印技术”。

        多色套印技术的原理是将原稿中的色彩不同深浅,分别刻成印版,然后再逐色套印,最后完成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这种“多色套印技术”能印出渐变层次的称彩色印刷。用于纸币的套印那是再好不过了。在原来的历史时空中,这种印刷技术始于明代中期。但由于发明这项技术的基础条件已经满足了,因此在朱棣的“指导”下,这项发明便稍稍提前了一些时间。

        第四项“发明”是“珍妮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