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南诏风情 (1 / 2)
人说大理有四绝,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正是这风花雪月每年令数千万游客乐此不疲地前来观光。这个季节,我们怕是难以得见风雪,却赶上了赏花的好时节。
大理地处低纬度高海拔,气候温暖,日照充裕,是花草生长的天堂,自古便有“街街流水,户户养花”的佳话。随着近年来交通日益发达,全球交流愈发频繁,许多原产于国外的花卉如今也得以出现在大理街头。
成荫的高大乔木上,蓝得泛紫的是蓝花楹,红中透粉的是三角梅,除了灰色的枝干,便只剩下成串的花朵盛开着。树荫下是一团团丛生的灌木,红色毛刷一般的红千层、紫色灯烛模样的薰衣草、七彩绣球状的天竺葵,争奇斗艳,好不热闹。要说最负盛名的,还属遍野的杜鹃与山茶花,每年三月便会如约将苍山装点得花团锦簇。
我们所在餐厅北边不远处是大理古城,餐厅老板说古城的夜景最是好看。为了尽快一睹当年南诏国都城的风采,一家人用完晚饭便匆匆离去。
一路向北,汽车行至大理城郊。公路左侧葱茏的苍山挡住了半边天空,山脚下卧有一片白墙青瓦的白族村落,映在最后一丝夕晖里显得古朴宁静。公路的右侧,则极具商业气息。同样素雅的建筑里,装满了各式餐厅和客栈,人来人往,生意兴隆。
我们沿着一条石板小巷转入古城,却遗憾地发现停车场早已水泄不通。一位很会做生意的客栈老板将我们引去她家楼下,虽免不了破费打点一番,却也算是给汽车找到了容身之所。出门在外,无需计较这些细枝末节,平安顺遂才是第一要务。
古城灯火通明,从城内一路繁华到了城外。南城门外的街道上挤满了游客,两侧的商店食肆令人应接不暇。身着民族服饰的摊贩们精神饱满,拥挤在人群中扯着嗓子叫卖,营生的不外乎是些鲜果小吃生意。最应景的当属坐在路边凳上扎彩辫的年轻女子,可她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闹出了不小的笑话。根据当地习俗,这是丧夫妇女用来纪念亡人的,辫子的数量也就意味着守寡的年限。
一家人由南面的承恩楼进入古城,来到复兴路大街上。这条连接南北城门的古城干道,由麻石板铺就而成,长度近两公里。沿途多是双层的砖楼,木栏黑瓦,外墙洁白,梁上还绘有山水丹青,完整地继承了明清时期的风貌。一楼经营着扎染、酥饼、玉石、冷饮等生意的门店,看起来并不冷清,这恐怕得益于店里勤恳的工作人员。若不是他们来到街面上揽客,生意怕是轻易就被别家抢走了,毕竟这里鲜有冲着哪家店径直而去的回头客。
大理古城布局呈棋盘样式,复兴路由南往北连通着不少小巷,其中最有韵味的一条叫作洋人街。这洋人街原名护国路,两旁的白族建筑保存得最是完整。石刻的照壁,四方的天井,吊脚的屋檐,别有一番洞天,与古城内其他街巷很是不同。从苍山上淌下的溪水把这条街道一分为二,流水、叠水、小桥,一步一景,引得游人驻足连连。
潺潺溪水不止带来了生机,仿佛也送来了滚滚财源,洋人街的商肆生意看起来好得多。街巷里摩肩接踵,不过全部的中西风味、南北特色、民族服饰、陶瓷玉器店铺加在一起,都比不上街尾的酒吧精彩热闹。不足半里的街尾,簇拥着十来家酒吧,有些浅唱着宁静的民谣,有些演绎着动人的舞蹈,将古城的夜生活彻底点燃。
我们走得确实有些乏了,便进入一家安静的民谣酒吧,毕竟早已过了喜欢闹腾的年纪。我找酒保要了半打啤酒、几碟小吃,寻了一处角落里坐下。
台上一位中年模样的民谣歌手轻轻拨弄手中的吉他,淡淡地哼着一些不属于这个年代的歌曲。他略带沙哑的嗓音里充满了故事,一开口就能让人听出歌曲背后的悲欢离合。台下的观众也并不喧闹,静静地听着他口中的诉说,每每等他唱完一曲,便不约而同地鼓起掌声。
谢幕的时候,他向台下简单介绍了自己。这位中年歌手来自贵州,已经在这古城的酒吧里唱了五六年,却从不喝酒,只是每日在这里看着五湖四海的游客来了又走。这样的日子也算得上有趣,人生所遇的熙熙攘攘全是过客,挥挥衣袖,不沾染一片云彩。想来,也只有如此阅人无数的经历,才成就了他吟唱时丰满的音色。
我独酌了半晌,方才饮尽桌上的啤酒。这酒名为风花雪月,口感淡爽清新,是当地特产,据说是撷取四千米之上的苍山雪峰水酿造而成。水源的甘冽不止遮盖住了麦芽的涩味,还赋予了啤酒丝丝微甜。如此,方才配得起台上的一曲曲沧海桑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