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90-2008:农村少年不知愁 (7 / 7)
关于音乐,我印象最深的是信乐团的《离歌》,那是高三的冲刺阶段。《离歌》狂热压抑的旋律就像一团火焰点燃了我高三冲刺大战在即内心世界的烈酒。
我那时候压力大的时候会停下来看高考真题和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那种感觉真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但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在四年后考古代专业的研究生。真是造化弄人!
更加造化弄人的是高考后的填志愿。我高三的那年,2007年,赶上了安徽的高考改革,以前是估分填志愿,那一年开始知分填志愿。那天下午,当我从电话里知道自己全省排名三千多名的时候,我万念俱灰。我以为自己注定与北大无缘了。当时仍然是第一志愿录取法。我报了浙江大学,我以为这是一个新开文科专业的工科学校,可以投机。但还是在第二志愿填了北大,为了过把瘾。结果那一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奇观。北大,复旦,人大,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许多高校因为报考学生不够,分数线都降到了重点线。也就是说如果我坚持把北大填到第一志愿,就考上了。造化弄人呀!我与北大就这样失之交臂,只是一念之差。后来我苦心孤诣考了那么多次却始终被拒之门外。我只能说这就是命运。
当然今天的我已经不再把那时错过北大当作遗憾了,随着自我认识的深入,我越来越相信那时的我进入北大会是不幸的开始。我完全没有准备好,以我现在对当日的判断,以我平庸的智商和出身,在北大这个龙腾虎跃的园子里会毫无疑问的沦落成边缘人,活在深不见底的海底世界,怎么捞也捞不出来。因为后来我考研的时候认识了一些农村出身的北大本科生,我常常感觉他们生活在这个园子的底层,所遭受的冷暴力是如何一步一步的催化出他们眉头的皱纹,和酒瓶底厚的眼镜片后迷茫的眼神。
复读之后,我的文科综合还是考了二百出头,妈的,平时二百五六,高考二百零,这他妈扯淡的学科。后来我在北大新闻系听课认识了一个湖南考生,我们聊起了高考成绩,一问他语数英总分跟我差不多,我很惊奇他是怎么考上北大的,他笑着说文综二百七。
第二年仍然是知分填志愿,不过志愿填报改成了四个平行志愿。这样投机的机会没有了。不过我仍然抱着投机的心态填了北大,后面三个志愿依次是浙大,中财,北体。北体是用来保底的。于是我成功的被保底志愿北体录取,录取我的还是第一志愿专业体育新闻。
我当时之所以选择北体作为保底志愿,一个是它在北京,我当时最想去北京上海。这也是我们那里所有农村考生的梦想。第二个是北京的211学校它分数最低,我知道自己考了全省一千来名,没问题。
那是2008年。那一年暑假我第一次出远门,去浙江温州。我的姨夫一家在那里打工。他帮我在他所在的工厂里谋了个打杂的活计。月薪一千块。我做了一个月。那是我**来第一次离开县城。我终于见到了山。我从小就喜欢山,可是我生在的那个村庄方圆三百里都是大平原。我感到很兴奋。
那年因为**和残奥会的影响,北体直到十月份才开学。八九月之交,我看完了人生第一部长篇《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在县城的书店里随处可见。作为农村出身的知识青年,我对路遥笔下的文字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但我对作品的结尾很不满,男主角孙少平居然最终没有“改变命运”,仍然是一名普通的矿工。
直到后来我考北大失败第三次之后才明白,路遥的这个结尾有多么了不起。他是真的相信平凡人生的意义。他真正接受了自己。他不需要用英雄的业绩、浪漫的结局来为真正的自信加持。相比之下,莫言就没那么自信了,所以才需要英雄传奇来美化农村人。
路遥就不一样,我们农村人本来就美。我们美丽不是因为我们干出了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因为我们体力劳动者用血汗养活了自己,也养活了这块土地上的脑力劳动者。我们美丽甚至也不是因为我们这么能干,而是因为我们活着本身就美丽。
你们那些个小知识分子把我们劳动人民写成同情的对象,**,谁他妈要你同情你们那些个小知识分子自以为听贝多芬莫扎特比我们劳动人民的信天游高雅,嘲笑我们不会美声唱法,**,难听矫情的美声唱法,谁也别装逼,还不都是吃饱了撑的,就你唱歌发音标准,就你科学。
我十八岁的时候在书上看见路遥的照片,我当时不太明白他为什么表情那么骄傲。现在我懂了,跟他同时期的多数小知识分子作家喜欢崇洋媚外,玩弄技巧,净搞一些读者看不懂的玩意儿,欺负读者无知。他知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他知道自己必将因自己老实人的勇敢真诚赢得读者的尊敬。“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在这里对所有虚荣的小知识分子表示鄙视,对像路遥一样真正勇敢自信地活着的人表示尊敬。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