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海峡西岸旖旎风光(六) (8 / 1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海峡西岸旖旎风光(六) (8 / 18)
        “大红袍景区位于武夷山风景区的中心部位,景区著名大峡谷‘九龙窠’内。这是一条受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发育的深长谷地,谷地深切,两侧长条状单面山高耸、石骨嶙峋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对峙骈列、独特的节理发育,使峰脊高低起伏。”

        举世闻名的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谷底靠北面的悬崖峭壁上。这里叠着一大一小两方盆景式的古茶园,六株古朴苍郁的茶树,枝繁叶茂。它已有340余年的历史。

        这里还有段美丽的传说:当年朱熹在隐屏峰下的武夷精舍讲学、著书立说。一天夜里在天游峰下的小亭子里面一人对月饮酒,出现一个妙龄女子,于是对饮相伴。日久天长,两人过起了恩爱生活。其实丽娘是狐狸修炼千年才得以化身的,只是她怕失去朱熹,一直不敢提及自己的身世。后来有一对乌龟精,嫉妒丽娘的法力,于是就乘丽娘外出时候,跟朱熹说,你妻子是狐狸精,不相信的话,你晚上看她的鼻子,会有意外收获的。朱熹虽然不愿意相信,但心里记下了,夜里假寐,后来看见丽娘的鼻前挂着一双晶莹剔透的玉箸。

        朱熹失声大叫。丽娘从梦中惊醒,水晶条掉在地上,化为粉末。丽娘掩面痛哭,说这是她千年修行的魂魄所在,如今没有了,不得不离开。

        在外看热闹的老乌龟夫妇窃笑,朱熹闻声而至,急忙落荒而逃。朱熹愤然拿起桌上的毛笔,点过去。于是就有了在九曲溪畔的“上下水龟”。丽娘跑了。朱熹非常后悔,在后面一直追着。可是已经无法挽回了。在那座小庙里面,看见丽娘安详地躺在百花丛中,再也不会回来了。

        当直升机带着他们来到水帘洞景观处,钟意微笑地介绍道:

        “武夷山水帘洞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章堂涧之北。进入景点处,有一线小飞瀑自霞滨岩顶飞泻而下,称为小水帘洞,拾级而上,即抵水帘洞。洞顶危岩斜覆,洞穴深藏于收敛的岩腰之内。洞口斜向大敞,洞顶凉爽遮阳。两股飞泉倾泻自百余米的斜覆岩顶,宛若两条游龙喷射龙涎,飘洒山间,又像两道珠帘,从长空垂向人间,故又称珠帘洞。”

        水帘洞掩映着题刻纵横的丹崖。其中有撷取朱熹七绝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篆体字。有明代景点题刻“水帘洞”以及楹联石刻“古今晴檐终日雨,春秋花月一联珠”。

        武夷山是座历史文化名山。早在新石器时期,古越人就已在此繁衍生息。如今悬崖绝壁上遗留的“架壑船”和“虹桥板”,就是古越人特有的葬俗。西汉时,汉武帝曾遣使者到武夷山用干鱼祭祀武夷君。唐代,唐玄宗大封天下名山大川,武夷山也受到封表,并刻石记载。还明令保护山林,不准砍伐。唐末五代初,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记》里,把武夷山列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称之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宋绍圣二年(1095年),祷雨获应,又封武夷君为显道真人。

        当直升机带着他们来到桃源洞景观处,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桃源洞又名小桃源,意即可与陶渊明名著《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源媲美,胜景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九曲溪六曲之北,四围北廊岩、三层峰、苍屏峰换列。由于位置幽深偏僻,一般游人较少前往游览,但实为一处值得观赏的佳境。顺六曲溪北的山径沿松鼠涧婉蜒上行约一华里,沿涧山径曲折萦洄,山转水复,几疑无路,岩罅遍布,镌满题刻‘疑无路’、‘问津处’、‘仙源’等。山径穷处,忽有一处大型石岩崩塌堆积而成的岩洞,穿越迂回出洞后即见小桃源的洞口。宋末抗元名臣谢枋得在此遁世隐居时曾赋诗抒志云:‘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后人即书‘桃源洞’三字于洞门之额。”

        当直升机带着他们来到虎啸岩景观处,钟意微笑地介绍道:

        “虎啸岩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四壁陡峭,屹然独耸,上覆危崖,下临绝壑,山形似虎,劲风袭来之时,松涛声以及岩洞里的回荡之声宛如虎啸阵阵,又相传有仙人骑虎咆啸其上,故名。峰间胜景多奇特,有武夷山水缩影之美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