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海峡西岸旖旎风光(五) (2 / 8)
大自然造就了鸳鸯溪千岩万壑、形态万千、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的峡谷地貌。波光粼粼的白水洋,把崇山峻岭之中水的美景集于一身,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山环水,水绕山,静态与动态合理协调,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水上乐园景观,堪称人间仙境,被中外游客誉为“天下奇观”。
解放前,上海动物园的鸳鸯池内就刻有“鸳鸯-产于鸳鸯之乡福建屏南宜洋”的字样。1957年,鸳鸯溪开始对外宣传。1979年改革开放后,以鸳鸯形容台湾海峡**,用以对台宣传,此时鸳鸯溪名气大增。1980年,屏南县政府开始筹备成立宜洋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1984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1986年成立屏南县旅游局。1991年3月,鸳鸯溪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1月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被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同年9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屏南白水洋地质公园地区的火山岩地貌、平底基岩河床、宜洋火山机构、酸性火山岩岩石、柱状节理等是地质学、地史学、环境地质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解放前,园区内仅做过零星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20世纪70年代为该区开展系统的地质和矿产调查的工作时期。福建省区域地质测量队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对园区的地层时代、火山岩岩石、火山机构以及区域构造等做出了较为正确结论,为本地区的地质研究和这次公园的申报提供了大量翔实资料。
此外,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申报自然保护区,有关部门进行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为后来生态调查、动植物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配合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屏南县政府委托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自然、人文等各类景观资源的调查与研究,编写了总体规划,为本次地质公园提供了参考意见。
地质公园分为白水洋、宜洋、双溪、水竹洋及棋盘顶5个景区,白水洋、宜洋为峡谷地貌景区,水竹洋为峰丛地貌景区,双溪为人文景区。白水洋景区面积7.74k㎡,宜洋景区面积12.90k㎡,水竹洋景区面积25.07k㎡,双溪景区面积11.88k㎡,棋盘顶景区面积22.14k㎡。峡谷地貌景区20.64k㎡,占公园面积26.69%。核心保护区面积11.62k㎡。
屏南白水洋地质公园覆盖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安桥”等一系列高品位旅游资源,这里还是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省级旅游**。
白水洋地质公园地处鹫峰山脉东南侧迎风坡,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山地湿润性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5.10C,极端最高温34.50C,极端最低温-9.50C。区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858.3mm。山地气候的区域变化以及土壤的多样性,构成了多种小生态环境,为多种植物群落的形成提供了必备条件。
公园内林深树密,森林覆盖率86%,植物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多样,以中亚热带植被类型为主。植被区系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的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主要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竹林、落叶阔叶灌丛、典型常绿阔叶灌丛、灌丛等8个植被亚类型。原生植被主要有三种类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园区北部及东部的宜洋、太堡楼一带还保存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和大片的黄山松。
地质公园内珍稀濒危树种主要有南方红豆杉、银杏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种,福建柏、柳杉、水松、秃杉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5种,以及沉水樟、楠木、四季杜鹃等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此外还有30多种天然野生兰花、鹤望兰、素心兰、一叶兰、台兰、建兰、报春兰、春兰遍及深山幽谷。杜鹃花遍及群山,四季杜鹃被誉为稀世之宝。
公园内山高林密,溪涧纵横,气候温暖湿润,环境幽静秀美,生态系统完整,适宜各类野外动物栖息地。动物区系属东洋界、古北界,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类等,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特性。
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设立于**,是全球唯一的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境内繁衍生息着成群的猕猴,每年入秋至翌年春末,数千对鸳鸯长途迁徙到鸳鸯溪过冬。园区内有国家二类濒危动物苏门羚,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金钱豹,二类保护动物小娃娃鱼、大蟒蛇、穿山甲、岩燕鹿、白鹇、猴面鹰、翠鸟、相思鸟、长尾雉、毛冠鹿等。此外,还有树雀、麻雀、白颈鸦、喜鹊、环颈雉、锦鸡、竹鸡、山斑鸡、松鸦、红头鸦、红头长尾、红嘴兰鹃、画眉、麻雀、罗纹鸭、绿头鸭、冠尾狗、黑背燕尾等禽类;毫猪、野猪、野猴子、华南兔、狗灌等兽类。
白水洋地质公园是由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且美学价值高、能够代表特殊构造位置地质演化历史、特定地史阶段事件和地质作用的多个地质遗迹并融合优美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处独特的自然区域。公园位于太平洋板块大陆边缘活动带,白垩纪由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拉张、裂陷,所展现的地层发生、发展,酸性岩浆侵入、双峰式火山喷发,演绎了白垩纪大陆边缘活动带一段特殊、完整的地质发展、演化历史,在地学上具有极为特殊的科学意义。
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独特的内外地质营力作用,造就了地质公园特有的地质地貌景观。侏罗纪、晚白垩纪火山岩喷发、白垩纪岩浆侵入,为发育火山岩峡谷地貌提供了物质基础。距今约2330万年前的挽近时期,地壳抬升运动控制造就同代地貌格局,由火山岩组成的峡谷地貌是新构造运动的典型遗迹。
屏南白水洋地质公园所处的地质构造位置特殊,地质作用错综复杂,峡谷地貌类型齐全,不仅发育负地貌,还有峰林、峰丛等正地貌,还发育类型繁多、成因不同的洞穴、瀑布、浅滩、深潭、峡谷地貌景观系列及其发育演化遗迹,是研究峡谷地貌的理想场所。
屏南白水洋地质公园位于鹫峰山脉中段,中亚热带季度性温润气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条件,造就了屏南白水洋地质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了物种的原始生态系统,其繁多的动植物群落充分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原生性、物种的多样性及稀有性。风光旖旎的峡谷地貌展现出极高的美学价值,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