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海峡西岸旖旎风光(二) (1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海峡西岸旖旎风光(二) (1 / 7)
        “朗天、钟意,你们的介绍就是不一样,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拍摄完后,蒋局长来到秦朗天、钟意身边说道。

        “过奖了。”秦朗天和钟意异口同声道。

        接着直升机很快便带秦朗天一行来到了泉州市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在景区休息了一晚,第二天继续开工。

        泉州,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温陵”,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宝岛,辖4个区,3个县级市,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拥有全国第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泉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

        泉州是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获得“**”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泉州历史悠久,周秦时代就已开发,公元260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拥有著名的“泉州十八景”,**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南临台湾海峡,北纬24°22′~25°56′、东经117°34′~119°05′。地处闽东山地中段和闽东南沿海丘陵平原中段。

        泉州是**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40处。西晋年间~~~安史之乱(280年左右)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于晋江、洛阳江两岸,泉州自此兴起。迄今泉州部分家族的姓氏对应一个或多个郡望堂号,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来历。唐、宋、元朝,泉州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大港,当地人们普遍信仰宗教,各种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时期佛教则更为鼎盛。宋、元时期的泉州,对外贸易发达,因此也有**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教、摩尼教等,故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泉州迄今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汉族原生态曲艺“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布袋戏等。

        市徽:三朵扬起的浪花,则取形于泉州刺桐花瓣,意指泉州市花刺桐花,暗喻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刺桐港,象征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历史。浪花也可视为祥云,通过它表达东亚文化之都的彼此欣赏和祝福。标志上半部分的“船头”图形结合闽南泉州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构件“燕尾脊”元素,体现着一种鲜明的地域性文化。

        标志的配色也有着浓郁的闽南风情,配色上采用惠安女传统特色服饰的配色方式。整个色彩体系可分别对应着红砖文化、海洋文化,体现着一种活力和热情。

        市歌:谷建芬谱曲,陈日升作词的《蓝蓝泉州湾》。

        市花:五代时,节度使留从效为了扩建泉州城廓,曾环城遍植刺桐。后来,刺桐高大、繁茂、花红似火,成为泉州一大特征。因此,刺桐花被定为泉州市花。寓意;红红火火,吉祥富贵。

        市树:刺桐树

        城雕:“飞天迎宾”,高25.8米,底部直径30米,绿地环绕着圆形水池,在市中心温陵南路与泉秀街交叉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