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七章,畅游宝岛--海南(五) (8 / 11)
“好的。”秦朗天便微笑地给大家介绍起天涯海角景区来:
“天涯海角游览区,位于三亚市区西南23公里处,以美丽迷人的热带自然海滨风光,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浓郁多彩的民族风情驰名海内外,是海南建省第一亮丽品牌。碧海、青山、白沙、巨磊、礁盘浑然一体,宛若七彩交融的丹青画屏;椰林、波涛、渔帆、鸥燕、云层辉映点衬,形成南国特有的椰风海韵。”
“秦哥哥,你知道这‘天涯海角’的来历吗?”钟意问道。
秦朗天微笑地解释道:
“‘天涯海角’一词,早时是用来表达一种异乡的情结,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承载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清雍正年间崖州知州程哲在景区一海滨巨石上题刻了‘天涯’二字,民国时期当地政要又在相邻的巨石上题写了‘海角’二字,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天涯海角’。与‘天涯’、‘海角’石相隔不远处的‘南天一柱’巨石,雄峙南海之滨,笑傲惊涛骇浪。‘南天一柱’据说是清代宣统年间崖州知州范云榜所书。翻到2元**背面,您会发现这精彩撼人的石景竟深入在中国人民生活的每一天中。”
天涯海角游览区使人们心中的“天涯情结”找到了物化的载体,“五大名石”又成为景区与游人心灵连接的纽带,每年四方游人慕名来到他们向往的这块圣地,沿着“历史名人雕塑园、笆篱凝霞景区、海天自然景区、天涯路”等景点尽兴游览,以圆心中“走遍天涯海角”的梦想。一曲《天涯海角来》唱响大江南北,更使“天涯海角”成为海南和三亚旅游的标志和代名词。
“天涯海角”并非地理位置上的尽头,而是意境意义上的天涯海角。“年程”的琼岛,人烟稀少,荒芜凄凉,是古代封建王朝流放“逆臣”之地。宋代名臣胡铨曾用“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若烟正断魂”的诗句与唐代宰相李德裕的“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倾吐了谪臣的际遇。这里记载着历史上贬官逆臣的悲剧人生,游人至此,似有一种到了天地尽头感觉。
“秦哥哥,你讲得太好了。有没有什么典故什么的,也给我们讲讲。”钟意又提要求了。
“韩愈的典故听过没有,那‘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死离别无力之感,真的让人心碎。”秦朗天忧伤地说道。
典故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家。他二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比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打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这句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对了,秦哥哥,听说天涯海角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钟意微笑地问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