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仰望三湘(五) (2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 仰望三湘(五) (2 / 7)
        中国木偶真正成为艺术,还在它的戏剧特征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中国木偶戏成于何时?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汉代(前206--220年),已有“作魁儡”(《后汉书·五行志》)的记载,三国(公元220--265年)时马钧的“水转百戏“显然是对汉代人戏的模仿;北齐(公元550--577年)时水动的“机关木人”制作,技艺高超,尤其出现了“傀儡子”演“郭秃”故事的木偶艺术,暗示了中国木偶戏的形成年代。后世历朝多有木偶戏演“郭秃”故事的记载,陕西合阳线戏至今犹在的“来报子”(癞包子)角色,也有“郭秃”的影子。依史而断,“至迟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齐时代,中国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

        在湘潭县的西南边陲石鼓镇,有一座巍峨峻峭的大山——昌山,海拔755.1米,是湘潭县的最高峰。民间素有南岳、昌山为“姊妹山”的美谈,当地民风淳朴,传统文化盛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鼓·青山唢呐”在这里得到传承。然而,据当地的老人介绍,石鼓还有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民间技艺——“木偶戏”,几十年前曾红极一时,现如今已经基本上没有人能演了。

        石鼓唢呐

        石鼓民间唢呐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素有“唢呐之乡”的美誉。其唢呐传人更是一代胜过一代,石鼓镇安乐村陈庆丰是石鼓唢呐的精英人物,1956年,陈庆丰与朱梅江、王雨池、左元和、袁碧琪共五人创谱《哭懵懂》,并将此曲谱在湘潭县农村群众艺术观摩会演时首演成功,获一等奖。同年年底,他们以湘潭地区代表队身份,参加湖南省农村群众艺术观摩会演,《哭懵懂》节目再次获奖。随后,省会演领导小组将陈庆丰、朱梅江、左元和三人列入湖南省代表团成员,1957年他们带着《哭懵懂》曲目上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哭懵懂》被评为优秀节目,并代表全国进驻**怀仁堂作了汇报演出,当时***、朱德、宋庆龄、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观看。这样,在**上空,第一次回荡着石鼓骄子演奏的、造诣高深的唢呐之声,为石鼓乃至湘潭文化事业发展史写下辉煌一页。

        石鼓的唢呐文化经久不衰,一直流传下来,70年代以后,又有优秀传人左金宇、莫柏槐分别两次晋京演出,并受到过**、屈武等领导人的接见。近年来,石鼓唢呐技艺又取得长足发展,演奏队经常在省、市、县组织的唢呐大赛中获奖。

        以石鼓唢呐为核心的青山桥民间唢呐艺术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为挖掘和保护石鼓镇本地唯一的一个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艺术提供了强有力保障。自此,石鼓唢呐艺术的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又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油纸伞

        湘潭县石鼓镇的油纸伞制作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伴随旅游业的兴起以及各地游客对传统工艺的青睐,石鼓镇积极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将传统油纸伞升华打造成制作精良的旅游工艺伞,并建立相关产业,打造文化强镇,传统的油纸伞正演绎着一场华丽的蜕变……

        位于石鼓镇的竹缘工艺伞厂,是我县最出名的旅游工艺伞作坊,也是目前全省生产工艺伞品种最多的企业。日前,记者来到了这里。

        正值岁末,老板赵文涛正在忙着对即将外贸出口到国外的一批伞进行清点。“现在像我手里这把伞是销路比较好的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能够看到它的身影,我在早几天,还接了一个三千个的订单。”这一把把颜色鲜艳、外形靓丽的伞,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旅游工艺伞。

        接着,秦朗天拉着毛韶韵的手来到镜头前,微笑地介绍道:

        “各位观众、各位游客、各位粉丝,您们好!我是鹏城旅游形像大使秦朗天。今天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游览伟大领袖***的故居--韶山。”

        毛韶韵也微笑地介绍道:

        “各位观众、各位游客、各位粉丝,您们好!我是韶山的毛韶韵。今天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游览伟大领袖***的故居--韶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