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 仰望三湘(二) (8 / 12)
“各位观众、各位游客、各位粉丝,您们好!我是鹏城旅游形像大使秦朗天。今天我和家欣美女一起带大家领略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
接着,张家欣也打招呼道:
“各位观众、各位游客、各位粉丝,您们好!今天由我和秦哥哥一起带大家领略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
张家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5A级旅游区,位于张家界市城区南郊8公里,是山岳型自然景区。张家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96平方公里,山顶面积达2平方公里,其主峰海拔1518.6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张家界天门山,是张家界最早被记入史册的名山,巍然耸立于张家界市区边沿,距市区仅8公里,宛然张家界的天然画屏,天门山成为张家界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之一。长久以来,张家界天门山不仅以其神奇独特的地质外貌、秀美无比的自然风景令人瞩目,更因其深远博大的文化内涵、异彩纷呈的人文胜迹闻名遐迩,被尊为张家界的文化之魂、精神之魂,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张家界天门山的山顶部分相对平坦,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发育着典型的中山岩溶台地峰林地貌,溶丘石芽遍布,宛然一片神奇的空中石林。此外,天门山山顶还保存着完整的原始次生林,拥有世界罕见的高山珙桐群落,一年四季野趣盎然,遍地青苔覆盖,野藤缠绕,古树参天,奇石秀木结伴而生,处处皆是天成的盆景,犹如神仙造就的盆景大观园,可以令游客尽情领略自然奇趣,感受造化神奇。并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张家界的第二个国家森林公园。
张家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四面绝壁,雄伟壮丽。保存着完整的原始次生林,植物资源丰富,有世界罕见的高山珙桐群落。张家界天门山文化底蕴深厚,留有大量赞咏天门山的诗词,更有众多神闻传说,被誉为“张家界之魂”。山顶天门山寺自唐朝建成以来香火鼎盛,寺外有七级浮屠,掩映于青枝绿叶中,古雅幽清。善男信女入寺拜佛,撞钟响彻天际,击鼓震动山岳,香烟袅袅如云。明万历年间南岳僧在此传经授戒,从此闻名遐迩,朝山拜佛者达周边四郡十余县,信士遍及湘西北,张家界天门山因此成为?“湘西第一神山”。张家界天门山终年云雾缭绕,云海景象变化无穷。山间溶丘、石芽广布,奇石秀木及珍禽异兽繁多,更有飞瀑流泉喷涌而出。张家界天门山兼峰、石、泉、溪、云、林于一体,集雄、奇、秀、险、幽于一身,被誉为空中原始花园。天门洞、天缝渡仙、五指山、将军石等是有名的峰林景观,还有神秘的千佛洞等待你的探奇;山间的韩家沟则是富蕴满族风情的村落--这里久居的几十户满族农家至今仍完好保留着其在语言、饮食、衣着、居住以及婚庆殡葬等方面的满族风俗,天门山也是难得的民俗文化旅游地。
张家界天门山索道--世界最长高山客运索道,全长7455米,水平高差1279米,是世界最长的高山客运索道。天门山索道修建耗时2年,耗资2.5亿**,其中一段有着高达38°的爬坡角设计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极为罕见。天门山999级上天梯不但是通达天门的途径,更是许愿祈福的灵地。上天梯共有五缓四陡,扣合九九之意,揭示了人生之路的起伏跌宕、历经坎坷之后方可成器的道理。天门山上天梯左右两侧共有五个平台,这五个平台分别被称作“有余”、“琴瑟”、“长生”、“青云”和“如意”,分别代表着财、喜、寿、禄、福。每当雨前雨后水汽充沛时,天门洞风云激荡,蒸腾的雾气就象一条白色的巨龙在洞里洞外盘旋翻飞,会形成独特的奇观“天门吐雾”。此时999级上天梯整个儿都笼罩在云雾缭绕中,仙气十足,故此上天梯又得名“悬梯浮岚”,是“天门十景”之一。
天门山景区是资江漂流最精华地段,其方圆10公里,山形峻秀,岩壑争奇,源于典型的丹霞地貌,有三十八岩、十九涧、二潭、八石等。主峰“三娘石”宛如一柱擎天,百药谷汇天下本草于一地;神龙山庄因势就形,布局灵活,高低错落,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在海拔630米的神仙寨顶有方圆56亩的原始森林,属国内罕见。为探山顶之谜,已于悬崖峭壁之上开凿出一条1098级挂檐直上的石梯游路,天门山[1]使人攀高试险,寻胜探幽。景区内诸多淡红色的石柱悬90°角,猿猴不上,鸟望生惊。其它还有“天脊”、“一线天”、“天鼠下凡”、“忘忧泉”、“桃花岛”等20多处绝好佳景,汇聚成一个美若仙界的景观群落,加之新兴的回廊曲榭,亭台楼阁,群体雕塑,名家题词,使这幽静、灵秀之地,自成避暑悠闲的上佳去处。
当来到天门洞开景观处,秦朗天拉着张家欣的手,一起走进了天门洞开。
“秦哥哥,我虽然是张家界的人,可是今天看到这美景,就有种不一样的感觉。”张家欣激动道。
“那是因为有帅哥陪着一起看美景的缘故。”秦朗天得瑟道。
天门山古称方壶山,又名嵩梁山。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嵩梁山忽然峭壁洞开,形成天门洞,从此得名天门山。
洞体南北对穿,门高131.5米,宽57米,深60米。终年吞云吐雾,蔚为壮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