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十六)军制为何而改 (1 / 2)
姜耕欠身答礼,神态自若道:“建立骑军,是为御秦,使秦不敢窥视中原;建立水师,是为制楚,使楚不敢袭扰长江北岸。
我西境数州与秦境接壤,防线数千里,北至长城,南至荆襄。若有一处疏忽,秦国铁骑破关而来,我中原千里平原,无险可守,必将大乱。若我西境有一旅之精骑,只要秦国骑军敢侵我境界,定可让他有来无回,如此一来,我中原就成了个大口袋,秦国骑军来多少,我们就吃多少。
建立水军,是为了制楚。我南境沿长江与楚毗邻,国界漫长。楚国水师强大,若楚时时侵扰,我南境必将昼夜难安。若强与楚战,则楚可依水师徐徐而退,若迁界以靖江岸,无异于拱手送地与楚。唯有建立强大之水师,方可震慑楚国,最不济可以以暴制暴,以牙还牙。”
燕昭颔首:“先生思虑周全。”
姜耕继续道:“至于把军权从州司马手中,下放到郡尉手中,臣试为陛下道明利害。
军权集于州府,其害有四。一、一州之地,府兵少则三四万,多则五六万,其数甚众;兼州府集一州政令、财赋,若州府为乱,殊为难治。二、各州戍军镇守一方,是为了保境安民。军权集于州府,则郡县无兵,刁民奸吏易为乱,若上报州府,迁延时日,容易使乱臣贼子坐大。三、军需粮草,需由郡县运往州府,运输途中,必有损耗。全国九州数十郡,积少成多,也是一笔相当大的数目。四、一郡之地,两三千步卒可镇疆土;一州之地,不仅要步卒,还要数千骑军,方可镇守一州之地,这无形之中,就多出了将近一倍的士卒。
军权分于州郡,其利有四。一、收权柄,使州府有文无武、有财无兵,通过分权于郡尉以收州府之权。二,镇地方。军权分于地方。少则两三千,多则四五千的军马,足可以镇守一郡之地,若郡守欲为乱,这区区数千兵力,又不足以抗衡大军。三、省军需。军队驻扎在郡城,则可以省去军需粮草运往州府途中的损耗。四、节兵源。军权在州府,小州需要三四万军队,像并州这样的大州至少需要六万军队方可保境安民;若军权下方于郡,每一郡只需最多四千的军队就可靖疆界。这中间省下的数万兵力就可以归朝廷所用。”
燕昭叹道:“先生妙计。”
姜耕欠身道:“陛下过誉了。至于收边境军权于统帅,则是为了能让我军快速应变,步军、水师、骑军、车兵可以配合作战。
我军现在是步军有步军的统兵将军,骑军有骑军的统兵将军,车兵有车兵的统兵将军。北境虽有征北大将军金戈坐镇;西境也有征西将军苏玉庭镇守洛阳,但二位将军只有节制诸将之权,无统兵之权,虽然战时陛下可以特旨授予二位将军兵权,但诸军之间未境磨合,又兼兵不知将,将不知兵,难以做到如臂使指。而且平日里步军、水师、骑军、车兵各自为政,临敌之时主帅就算想要诸军配合攻击,恐怕也难以做到圆润自如,甚至可能还不如步军、水师、骑军、车兵各自为战。因此需要陛下授予统帅将兵之权。
兵车陷阵,骑兵掠阵,步兵攻城掠地,水师游弋于江河之上,往来运输,阻断地方水路,也可于水上结阵攻城。这些若没有积年累月的操练,各军之间难以配合默契,轻则可能使敌军有机可乘,重则可能自乱阵脚,致使反胜为败。”
姜耕听完,见燕昭面有难色,吞吞吐吐道:“先生此计。朕还要与诸臣朝议,方可决断。”
姜耕点头,不再在此话题上纠缠。历代有为的君主无不是雄猜之主,最提防的是臣子权柄过重,皇权受到威胁。如果真的要把前线军权集于一人,何异于把大燕的半壁江山、皇帝自身的身家性命交到一个人的手里。燕昭不愿让前线将领集权,也有一部分这样的原因。
还有一部分原因则是,现在无论是西境还是北境,边军主力大多是当地世族的私人武装收编而成。收编而来的力量虽然节省了大量募兵、训练的时间,但是也造成了士卒只知带兵之将领、世族之家主而不知皇帝、不知朝廷的局面,世族出身的将领也往往把朝廷的军队当成私家军队。这样的局面给朝廷调度军队、指挥战局造成了很大困扰。因此燕昭最近一直想着怎么把统兵之权从各个带兵的将领里收回来,现在姜耕却建议主动替北境和西境的主帅集权。要知道,北境和西境的主帅本身便是两大世家的家主。
燕昭甩了甩头,好像要把烦心事统统甩出去。姜耕建议道:“陛下,屯田、筑城、改良马种、训练骑兵、以战养战这五条计策,是臣为西境培养强大之骑军提供的五条建议,至于是否可行,如何实施,还要陛下与众位大人共同商议,而后徐徐实施。”
燕昭点头道:“也好。朕欲加先生为中常侍郎,入内阁行走,与内阁众阁臣一体主持西境的扩军改制事宜。”
姜耕叩头谢恩。
燕昭又问:“先生现居何处?”
姜耕如实回答:“暂在客栈中容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